美文网首页
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优秀?│延迟满足能力来自哪里?

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优秀?│延迟满足能力来自哪里?

作者: 战斗鸡奶爸 | 来源:发表于2020-02-04 19:21 被阅读0次

    有时候,我感觉小莫的自控能力比我还要厉害啊。学琴的时候弹不好的地方能练到我都麻烦了。真是教学相长啊,看来想要以后以身作则,我也要加油干啊。小莫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晚上接回家后,经常会从兜里掏出一块糖或者一个压扁的蛋糕之类的--那是幼儿园发的糕点,自己不吃留给妈妈和爸爸的。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总是有种感动在心头。于是,从小莫的行为不禁又想起了棉花糖试验。

    想必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棉花糖试验吧,这个试验反应的是幼儿自制力的一系列试验。它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Walter Mischel)1966年开展的。试验的内容是:给幼儿园小朋友每人一块棉花糖吃。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得到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结果,2/3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孩子们在这个试验中表现出了各种差异。有的孩子在实验人员离开后马上吃掉了棉花糖,幼儿小朋友则会坚持几分钟后在吃掉,而有的小朋友则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后获得了两块糖。

    这个试验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它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随访,并且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考试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体素质更好等等。这个实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对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试验当时并没有对受试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做深入的分层。

    为什么小朋友之间会产生这种选择差异呢?

    家长行为影响孩子的延迟满足

    “棉花糖”实验后,2012年,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这个实验。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将孩子分成A、B两组,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拿了一盒用过的蜡笔。同事会告诉孩子们,“可以现在使用旧蜡笔,或者等她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A组的同事拿着新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同事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地说,“对不起,我记错了,其实没有新蜡笔了。”

    之后,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A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而B组孩子再次得到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道歉后, Kidd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没有信守诺言被道歉)的孩子高出四倍。

    两次实验相比较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孩子的自控力非常重要,但在后一次实验中,大人的不同行为成了两组孩子自控力表现的重要参考。

    确切的说“当孩子身处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即使再小的事答应了孩子就会做到,那孩子也更愿意自控”;可如果他们身处出尔反尔,连哄带骗的环境,孩子会失去对环境的信任,就不会产生自主的自控行为

    家庭条件影响孩子的延迟满足

     2018年的5月25号,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条件。

    研究者一直对早先实验持怀疑态度——样本又小又单一。虽然最初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上百,但随着时间推移,配合回访的家庭越来越少,最后跌到不到100个。而且这些小朋友,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同一个幼儿园……

    于是,他们重新搞了一次棉花糖测试。原来的样本不是小吗?这次扩大。之前样本太单调,这次样本多了就可以分组了啊,什么家庭收入、父母学历、文化背景之类的统统考虑进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一批吃棉花糖的小孩终于长到15岁,他们也收集到超过900例有效样本,而且覆盖多个种族、民族与收入群体。

    新研究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中母亲具有大学学历(学历组),另一组是母亲没有大学学历(无学历组)。两组比较,母亲有学位的小孩似乎等待时间更久、未来表现也更好。不过,如果只限定学历组,日后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等糖的孩子都不比立刻开吃的孩子强。同样,如果只看无学历组,只要研究者把诸如3岁时家庭收入和环境这样的变量考虑进去,那么耐心等待的孩子也不比立刻吃糖的孩子更好。

    也就是说,把小朋友按家庭条件分组后,棉花糖实验重复失败。

    新研究发现,等待棉花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关。这意味着也许并不是意志力让孩子实现长远成功,而是家庭条件先影响了意志力,同时又影响了未来成功的可能。早期社会研究严重低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穷人家的小孩来说,光拼自控力不足以抵消社会环境带来的劣势。

    在揭示早期实验设计的问题外,新的实验结果也让人重新思考:为什么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不愿意等待第二颗糖?

    一种可能是,经济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影响选择。

    在棉花糖测试中,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少为吃不饱而担忧——家里的食物总是充足的,就算不足家长也会立马补上。因此,在实验中等待几分钟没有什么风险,即使等不到第二颗棉花糖——他们也不缺这点啊;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差的小孩可能吃了上顿愁下顿,父母承诺的买这买那,最后可能也因为真没有钱而无奈作罢。等待就成了竹篮打水般的风险。所以,这些孩子就更没动力去等不确定的第二颗糖。

    2013年,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撰写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出版。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资源稀缺如何改变人们对眼前事物的看法,让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穷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颗都不能保证,第二颗对他们也就无关紧要了。

    一些社会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贫穷反而让人关注短期享受。例如,内华达大学的社会学家拉尼塔·蕾(Ranita Ray)发现,一些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拿着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有时连食物也买不起,却会在发薪日买新衣服和染发剂。类似地,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指出,更可能满足孩子的甜食的要求是经济条件更差的家长,而不是更有钱的。

    这些发现引出一个观点:贫穷家庭的父母倾向于在可能的情况下纵容孩子,而富裕家庭则会让小孩等待更大的回报。染发剂和甜食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购买这些东西往往是穷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唯一的放纵。

    毕竟,零食和新衣服带来的欢愉是确定的。谁又能知道明天有没有棉花糖?

    棉花糖试验的可信度有多大?

     棉花糖试验中,孩子成长环境等试验条件都无法追溯。例如:

    1、如果家庭中的孩子经常吃或见到棉花糖以及实验中所使用的诱导物,那么这个诱导物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就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和不好的拉到一起来比较一样,视野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成长的起点高度都不同,是没有可比性的。

    2、这个诱导物对个体的吸引力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比如这个孩子不喜欢吃糖,但他喜欢吃蕃茄酱一个道理。

    棉花糖试验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但是它还是让人们认识到了延迟满足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怎么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个实验被大家推崇的时候被冠上了“延迟满足能让孩子有更大的成就”这个标签一贴瞬间被广泛的传播。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都不明白延迟满足是什么,就用在了育儿中。

    什么是延迟满足: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是无益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础。延迟满足即是指: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的自控能力。

    著名的“糖果实验” 也表明:那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

    特别注意: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或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1、这里所说的是孩子自已选择,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2、这个实验者的逻辑本来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这个逻辑的关键点在于:年纪和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那么综上所述,这个实验本身没有问题,并且这个实验也在不断的延伸,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家长对这个实验是怎样看待和使用。

    综合以上这些可以得出的结论如下:

    1、孩子的自控力在于自主的选择和自主的执行

    2、子的成长环境决定因素是不能忽略的(这里分两部分,一个是内在的:孩子安全感、对父母的信任感,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度,和其他外界成长环境)

    3、延迟满足是给予孩子选择,后果的主动评估的权利(父母允许孩子犯错,不害怕孩子犯错,知道在界限范围内的尝试和探索)

    4、区分需求和欲望:两岁半前是无条件的满足,两岁半帮助孩子区分是他的需求还是欲望,在这里多说一句,这个需求和欲望也是父母需要区分自已的还是孩子的,这个区分清楚才能帮助孩子区分什么是他真正需要,4岁开始帮助孩子慢慢建立延迟满足。

    亲爱的父母们,真正棉花糖实验的价值您接收到了吗?您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延迟满足”了吗?

    孩子的成长往往是父母自身的成长,父母的人生有多绽放,孩子的生命就有多精彩,父母有多完善,孩子就有多自由。孩子的未来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成长,父母站的有多高,眼界有多远,就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在哪里。不要等到老了生命要结束的一天才发现,依然没有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那么,请加入学习的行列中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和孩子成长!

    本文非原创,文字整理自果壳网、郭青燕铭锃以及其它网络材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优秀?│延迟满足能力来自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dd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