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孟尝君不分贫贱富贵的“礼贤下士”也确实得到了回报,不仅帮自己招揽人才,强大自己,而且能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孟尝君“礼贤下士”,也是有很多坏处的。
首先,不择良莠的礼贤下士影响了他在后世的名声。
王安石曾说过,孟尝君的门客帮助他扮狗偷白裘,学鸡叫来逃跑这件事,也包含另一种意思,就是说孟尝君的门客中,大多都是这类货色--只会些鸡鸣狗盗之事,于国无益。从此可以看出,孟尝君不分富贵贫贱的礼贤下士,只是用来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帮助他逃跑。所以孟尝君礼贤下士,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国家,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好的,可是对于百姓们来说就不一定是好的了。《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记载,当孟尝君没有钱供食客了,便向百姓纳税。对于食客们来说,碰见孟尝君这样一个主人是挺不错的,但是对于百姓们来说,孟尝君这样子的行为,影响到它后世的名声是必然的。
其次,容易使小人有机可乘。
孟尝君这样不分富贵贫贱的礼贤下士,很容易让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有机可乘,因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单从表面来看一个人就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外表看上去很坏的人,不一定就真的是坏人;而真的很坏的人也不一定看起来就很坏。所以,虽然说我们不能根据人的外表区别对待,但是我还是不完全认同孟尝君不分富贵贫贱礼贤下士的行为。就比如说当孟尝君落魄时,他的那些食客就都会离他而去,以此可见,他的那些食客,也并不是什么能够同患难共苦的人。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着两面性的。“礼贤下士”固然是好,又得士心,又能帮助自己,还能在当时得一个好名声。但是“礼贤下士”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是为了国家?显然,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的。再看看战国四君子其他三人,他们礼贤下士,赡养门客却是为了为国家效力,为君王效力,我认为,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
既然每件事都有两面性,那么孟尝君懦弱的一面也一定隐藏着好的一面。
首先,他懦弱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小时候不被人在意而产生的。
孟尝君的身份其实是不容小觑的,而且,他家族的势力也很大。可是,孟尝君在小时候是不被他的父亲田婴所喜爱的,甚至他的父亲还不想养活他。虽然他的母亲悄悄养活他了,但在他的父亲得知他活着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生气,恼怒的,还是田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的父亲田婴提出“礼贤下士”这个建议,才博得了父亲的重用。
其次,懦弱也是一种以退为进。
以项羽为例。当初,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如果当初项羽听从了乌江亭长的话,渡江保命,说不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有所成就;也有可能再东山再起,可是他太过英勇,自认为是天要亡我之时,所以会被英勇所误。反观孟尝君,他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到函谷关时,让另一个食客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使他回到了齐国。孟尝君被秦王软禁时,没有以死明志,而是利用鸡鸣狗盗这种不光明的方法保住了一条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回齐国后,又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所以说,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立场去强迫别人,只能从你站的角度去评价他。若你站在孟尝君的立场来看,就会知道孟尝君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与错,好与坏,并没有那么绝对,只是看你所站的立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