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水湄青萍
每每逛商场时,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幕:一个培训机构的门外,坐着一排等待着的家长。尽管打扮各异,他们都整齐划一地做着同一个动作:低头刷手机。似乎,你还能嗅到空气里一股气息:哇,终于清静了!
确实,上了一天班,奔波回到家,已是精疲力尽,还要陪精力旺盛的孩子玩儿,实在是太累。而且,不把孩子送往培训班,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她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有没有一种陪伴方式,是可以放松而又不焦虑的呢?
在《生命合伙人》这本书里,被称为“家庭美育第一人”的作者戴亚楠,即以一个妈妈的敏感细致和一个资深艺术爱好者的专业热情,试图为在家庭夹缝中生存着的父母,提供一种让双方都乐在其中的艺术方式来丰满生命的时光。
该书在2017年出版后,当年即被评选“最受大众欢迎的50本书”。与市场上其他艺术教育书籍不同的是,书里不仅有大量严谨的中外文献支持、作者亲身实践的美育案例,还有家庭艺术游戏、艺术能力发展表等参考工具附于书后,便于读者更好地应用于家庭生活中。
相信,我们和孩子共创一个个关于美的作品时,也在构建一段段深度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一起创作的花格子大象01 美育,在生活的每一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美育这件事儿,似乎只有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老师才可以,自己几乎没和艺术沾上过边儿,能行吗?但正如印度哲学家、美学家安阿德·库穆斯所说:“艺术家和普通人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应该说,每个普通人都是位独特的艺术家”。
76岁才开始拿起画笔的摩西奶奶,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农场度过,做着几乎和艺术完全不相关的事。她常说“如果我没有开始绘画,我会去养鸡”,但一次关节炎复发,阴错阳错地让她进入了画画的世界。从此,天空、草地、树木、奶牛……一切农场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她的画作上展现出迷人的自然光彩。
一次,七岁的曾孙女问她:“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样开始绘画吗?”,摩西奶奶答道:“任何人都可以作画,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
是的,正如农场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摩西奶奶画画的对象,生活中的每一刻,也蕴藏着无数美的宝藏。
“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是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中”,俄国的别林斯基如是说。
比如,我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农活,吃穿用度皆不太讲究,但每次临近春节,作为家里的掌勺大厨,他都会买些胡萝卜、青蒜、青红椒放在冰箱里,为的就是在烧菜时加点色彩。可不是吗?豆腐上撒点儿葱,炒芹菜时放点儿红色的胡萝卜,立马便显得秀色可餐。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粗糙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心里深藏着的细腻和温柔。对美的追求,从来不是艺术人士的专利,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则时时刻刻处处是美育。
记得有一天临近中午的时候,孩子突然想画影子。可是,怎样才有影子呢?我们来到外面的阳台上,此时,阳光打在一盆金桔树上,正好将它婆娑的身影投在地面。我灵机一动,赶紧转身回去拿了一张白纸,接住它的倩影。女儿则干脆趴在地上,完全随心地创作起来,最终成就了一幅抽象派画风的作品。
那落于纸面的影子,可不就是偶然天成的水墨画吗?许多旧时庭院里,总会植一两株竹子于露天处,如此,在阳光的协助下,映照在白墙上的,便是赏心悦目的图景。
其实,真正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却常常熟视无睹。于其说,父母更需要专业的美育功底,不如说,我们更需要让自己匆忙的脚步停下来,给自己和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美、体验美,这才是最好的美育。
是的,“你本来就懂艺术,生活每一刻都是美育时刻”。
落影成画02 美育,让孩子过上有情趣的人生
美育,教会我们欣赏美,然后呢?难道就为了将来成为一个可能连饭都吃不饱的艺术家?
其实,美育的作用不仅限于此,更不用以此为目标。通过美育获得的滋养,是如武林高手的内功一般的存在,它将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加持助力。
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教育”。
如今当我们走出家门,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岗位已经被机器替代,人工智能化将是未来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如果说农业社会靠体力,工业社会靠技能,信息社会靠知识,那么未来呢?
显然,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理念早已过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机器不具备的能力——创造力,而这些是美育可以提供的。作者就在书中指出“儿童天生具备的创造力,通过经常进行的高品质艺术实践,可以在成年后依然保持鲜活”。
当孩子站在在桌前,小手沾满颜料,随意在一张纸上涂抹,看色彩混合变化,或是拿出各种材料进行碰撞拼贴,看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这些看似无意却有趣味的试验,都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美的探索和创造。正是在反复试验和摸索中,他们学会了将两个也许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
这种创造力,可以推动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一个人挣脱世俗的牢笼,得以过上更有情趣的人生。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就提出美也是一种创造。比如,两个人同看秋天荷塘中低垂下来的荷叶,一个人看到的仅仅是枯败的荷叶,吃不到莲子了,而另一个人却能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一种生命接近尾声的寂寥之美。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求,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再无其他意义。”朱光潜先生如是说。
世界仍是那个世界,但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时,一切便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之需,而是多出一份情趣。正是这情趣,让我们不再如蝇蛆般苟且生存,而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四个春天》,主角是南方小城里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妇,但就是这样平凡的生命,用自己朴实无华的生活,真正演绎了什么叫”将日常过成诗“。
他们会一起望向窗外,看着柳枝摆动,说:风又起来了,水影婆娑的。他们会比划着燕子飞时的动人弧线,为每一年燕子的来去欣喜和失意。甚至,当他们打理完楼顶的菜园后,会像个孩童般,对着一朵蒲公英吹一口气。
所以,我想,是否成为艺术家倒是其次的。若我们的孩子能像纪录片中的那对老夫妇一样,总能找到散落在生活中的种种情趣,那么,即使有一天垂垂老矣,也可活得生趣盎然。
像作者戴亚楠说的那样:“对能够看见的,我们看到的更多;对能够听见的,我们听到的更多。我们的生存因此而更加丰富和深刻。”
秋风中的狗尾巴也很动人03 美育,从尊重孩子的审美开始
既然美育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带孩子进入美的世界呢?画家毕加索就曾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在长大后仍然是个艺术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父母,不要过度干涉,而是做孩子的脚手架。
记得曾带孩子去体验早教课,见到最多的情景,不是家长握着孩子的手在画,就是家长在一旁不停地指点:这边再画一点,那边好像太空了。这时候,孩子就好像提线木偶,茫然地跟着家长的节奏走。
其实,孩子眼里的“艺术创作”,并不在乎结果如何,就是一次好玩的体验和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尽情享受着用线条、色彩、材料来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完成家长眼中所谓完美的作品。
席慕容曾说:“一个人必须得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所以,父母可以做的便是在她不需要你时,静静地观赏,需要你时,循循善诱地引导。
另外,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让零基础爸妈带领孩子爱上艺术的办法:那就是创造丰富的环境,“这是看似最了无痕迹又最为有效的方式”。
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材料环境和父母的环境。比如,帮孩子的涂鸦作品装裱挂在墙上,或是精心地布置一个艺术角,里面放上各种孩子随手可取的材料,便是在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父母。只有父母具备审美素养,才能将美带到孩子面前。除了平时多读艺术史,不妨拿起画笔,和孩子一起创作,安静地和孩子共享一段绘画的时光,任指针滴答溜走而浑然不觉,这便是最美的岁月静好。
我和孩子爱玩的“你画我学”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相处,要么是心不在焉的,要么是剑拔弩张的,甚至有人觉得:陪伴孩子,是对自己时间的一种浪费。
但就像本书作者戴亚楠在自序中所说:“人与人之间能够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段,缘分修到才能相见。与孩子的缘分又何尝不是如此,错过了,便失去了一个了解她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段共同的记忆”。
是啊,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彼此相伴的美好时光。
尽管一切终将逝去,也许当中还伴随着生命的无常,但每一次创作、探索所积淀下的美,将会成为一种DN A,留存在孩子的身体里。就如同,一次次远走他乡的我们,总是一遍遍地回忆起父母曾经留在心中的温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