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第三节,在东漳堡镇英才学校六二班教室,欣赏了路敬利老师的一节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复习课。
整个课堂是以“专项训练: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一张试卷为主线,孩子们显然是做过了的,老师是想在纠正基本错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二次检测,以巩固以往的记忆和深化理解。
老师:下面有四个选项,不是唐朝诗人的是谁?A王昌龄 B杜甫 C李贺 D苏轼
学生:苏轼。
老师:你猜老师要问什么?
学生: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学生:苏轼的父亲兄弟是谁?
学生:边塞诗人有哪些?
学生说到“唐宋八大家”时,老师便让另一个学生回答,不完整再由举手的同学作答,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背诵“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由苏轼引出苏洵和苏辙,边塞四大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也随之而出。中间一些名人故事,常见错字的分析,古诗的背诵等,互为牵引,交替涌现,问的简洁,答的流畅。
之后的一些题目,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三曹”中曹植的《七步诗》,诸葛亮“草船借箭”一系列机智故事,还有冰心赞美母爱童心的作品,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都是牵一点带一片,犹如一声“阿里巴巴”,打开了一座千年宝藏,让孩子们受益颇深。
整节课下来,师生配合得体,环节清晰,结构明快,名人名篇,顺手掂来,更有诗句点缀期间,字字珠玉,声声悦耳,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课结束时我才感到,路老师用她那浩瀚如海的学识,结合孩子们精准深刻的提问,把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文学作品翻了个遍,不单是孩子们,就是听课的老师们,也是如沐春风。
纵观整节课的师生互动,显然路老师在平时的每一节课都下了苦功,否则孩子们不会回答得这么流利,问题也不会这么犀利,知识面也不会这么宽泛。这都是一个老师强硬的基本功和教育的责任感及对孩子们的满腔爱心,也是我以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我知道,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信,一般老师是不敢用复习课当公开课来上的。这是所民办学校,课堂打分的高低,是和工资挂钩的。但路老师显然不在意这些,而且有其它事情要处理,这节课准备的也很仓促。
有人说当老师教会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现在网络知识铺天盖地的环境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老师不注重专业学习,一个个问题被学生问住,那这个老师也就当到头了。
“你猜老师要问什么”,事实上是让孩子们站在老师的角度问老师,也是老师自己向自己的挑战。很多时候,一个人敢于挑战自己,就是想超越自己,一次次不辞辛苦的自我超越,必然会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遇到最美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