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听的这本书书名叫《百年战争简史》,讲的是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持续100多年的战争,这也是世界上最漫长的战争之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接塑造了英法两国的现代基本形态。
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塑造英法两国的现代基本形态的呢?下面就让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进行总结吧!
第一、军事变革的影响。
中世纪英国法国贵族之间互有通婚,英国王室在法国土地上有多块封地,这些封地甚至是英国王室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1337年法国国王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央集权化运动,宣布剥夺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阿基坦公爵领的权利,百年战争正式打响。然而在这100多年的战争里,军事形态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法国实力强于英国,英国常常惨败于法国。但是很快,爱德华摸索出一种新型作战方式,那就是下马作战与弓箭手相配合的模式。这对于一直依仗重骑兵的法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创。英国成功改变作战策略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胜利,这种作战方式与以往最不同的方面就在于英国开始通过发动平民的力量,组建了长弓兵队伍,彻底扭转了力量对比。但是,风水轮流转,法国面对新的作战方式也开始了思考和变革。90多年后时任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动用巨资改革军事,他不仅建立“百矛军”,还花很多钱打造炮兵,改进火炮,法国绝处逢生,在军事技术和作战模式上实现了进步,为法国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国内农民起义的意义。
1358年法国扎克雷起义和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农民起义在英国法国的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这两次起义动摇了封建社会结构,震颤了的两国统治阶层。对外战争,贵族压榨,无论内外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加速了对普通民众的压榨,加之英国的黑死病,更是使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无法忍受暗无天日的生活,只能发动起义进行反抗。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统治阶层不得不重新考虑对普通民众的统治,通过减少“人头税”以及战争来缓解社会矛盾。这两次起义也被后世视为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开始走向终结的标志。
第三、民族意识形态的建立。
先来说说法国,民族意识形态形成源于圣女贞德,她原本是以为牧羊女,可是她说她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一定要将英国人赶出法国。一位史学家曾说:“贞德将一场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却不感兴趣的王朝冲突,变为一场热情激昂的保家卫国的圣战。贞德牺牲了,但是至此,她成为了法兰西抵抗外敌,持续斗争的民族符号。
再来看看英国,百年战争中,英格兰的民族意识也在觉醒。长期以来,英国贵族说法语,英语只是下等语言。但是当英军在法国土地上不断获胜时,英国人的自信心逐渐成长起来,英语变得越来越时髦。百年战争之后退守不列颠岛的英国也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发展。
这场耗时116年的战争,绝不只是一个军事事件,而是一次国家的转型与重生。农民起义既是战争催生的结果,也是影响战争的要素,当战争进入到焦灼化、白热化的时候,你我有别的观念就会产生,这就是民族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