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X青年(公众号)
你升级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一个不断 升级的“操作系统“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体验上的快感,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优化自己的 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本书帮助你认清自己的“操作系统”,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教你如何升级自己的“操 作系统“,并运用它实现自我成长,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什么是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都是可以升级的,其实人也一样。“硬件“的的确确 是可以升级的——通过锻炼让自己更为强壮,不就是“硬件升级“吗?更 为重要的是,人的“软件“也可以升级——我们每学习一项重大技能,不都相当于“升级”了一次“操作系统”吗?
我们不断换更高级的计算机(甚至只能收集),不断升级它们的操作系统,为什么竟然疏于升级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呢?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我们每个人,都像电脑一样,有一个操作系统,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概念与关联
价值观与方法论
实验与践行
这个操作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是这样的:底层是概念与关联,知道什么是什么,与什么有关,进而就有了比较,知道孰优孰劣,知道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就是价值观),进而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我们要去做一件事,然后去研究方法论。有了方法论,便是用行动去实验与践行。
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依据其实很简单:
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这些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联系。
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他们“不运动”啊!他们不去运用那些道理,所以就没有机会在运用中调整自己及自己对那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完成那些道理 的“内化”,那些道理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中小学课本上印着的字而已,早就 还给别人了!或者,说得再干脆一点,他们顶多是“识字“,根本谈不上“有 文化”。
不仅一切事情都有方法论,甚至连方法论也有方法论。事实上,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草根逆袭方法论”——谁在起初不是所谓“草根”呢?当然,我不太愿意使用“逆袭”这个词,我宁愿使用“所有普通人的成 长方法论”这样朴素的陈述。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成长。对,是成长, 而不是成功。成功只是一个里程碑,难道成功之后就不再成长了吗?后面可还有很长的路呢!
什么是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he who doesn't...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能明白,从出生开始,所有人都不断得各种技能,不断积累,只不过很多人在20岁以后就停止了学习,所以没 有机会在自己的未来体会到复利效应。然而,少数人在20岁以后仍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他们不仅是终生学习者,甚至像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变成的那样, 还是“终生成长者”一只有成长了,才说明把“学到”的东西“做到” 了。
不过,万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一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资产可继承,那就持续积累知识吧。
什么是财富自由?
是指你无须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 或其他名称。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影响行动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的自由,其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
所以,我重新提炼了财富自由的定义: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关注成长,而不是关注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当成功发生的时候,它已经成为过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起步的方法?
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又是我杜撰的概念,当然,换一种说法,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创”):最少必要知识。
我甚至专门为它杜撰了一个英文缩写:MAKE ( 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
当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楚。
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千万不要以为人们都在使用同样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时间,也不要以为教师和牙医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种商业模式,更不要以为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没有好坏之分。让我们仔细看看个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一个企业若能长期持续地赚钱,那么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少数情况下,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商 业模式罢了。
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不管一个人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都会被自己正在运用的商业模式所左右,受影响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当前的生活与未来的理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存在, 他们凭自己的感觉生存,懵懵懂懂地被某个商业模式暗中左右,从未想过自 己竟然还可以选择。
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人群再一次二分(就好像两个截然相反的物种一样):
给老板打工的人
给自己打工的人
第一种人绝对是大多数,将他们描述为“给薪水打工的人”可能更为正确。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 回报相匹配。他们在工作时多一分力气也不肯花,下班准时就跑(估计他们 在上学的时候就是那种在下课铃声响之前就把书包收拾好的人)’永远是“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那些付出更多的人持有永恒的态度:“你傻了吧?” 当别人指出他们的“不作为”时,他们的反应通常惊人地相似:“就给我那 么点儿工资,还指望我做成什么样呢?”
于是,绝大多数老师不肯反复备课,不肯花时间改善课程质量,也不肯讲新课——"又要花时间备课,累死了”,反正许多年前准备的那套东西(甚 至是从前人那里直接“复制/粘贴”进自己大脑的东西)已经“够用” 了!
我不理解他们。我知道,他们也不理解我。当我偶尔(因为年轻)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无一例外地被评价:“你真能装! ”于是,我学会了 "少说话, 多做事,一个人默默前行” 。
第二种人绝对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宁可少睡一会儿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满意足,别人休息时他们可能还在工 作,甚至好像完全不会去想:“这么努力还不涨工资,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在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基本上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时间获取金钱(主要用来支付生活必需的费用)。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地运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即,“一份时间出售1次“——在最初的时候,“能卖出去“(零售) 就很不错了,“能批量卖出去“(批发)就太好了!人们之所以普遍更看重“稳 定的工作“,就是因为这种思想在起作用。
抽象地看,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倒也很直观:
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第二种商业模式:
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方式来运用第二种商业模式(即,“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这是必经的途径。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用过即弃”的,甚至“不用也不得不弃”的,而且不会再生,也不会给你“攒在一起让你放个大招的机会,所以,只有 一个办法一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次数越多越好!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对个体来说,除了出版图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做到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吗?后来我想清楚了:一切内容制造, 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这个类别——书籍、唱片、动漫……或者更精确一点,一切创意制造可能都属于这个类别。
你可以把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动漫理解为一个"产品”。那么,这 类极度依赖创意的内容(或称"产品”)都可能属于“成本极为低廉”(脑 力劳动)、“受众极为广泛”(即,销量可能很大)的东西。有能力制造这类 东西的人,最终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你的产品必须是刚需?
对,你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若你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刚需,即便做得不够好,人们也会买一刚需嘛,能解决 多少就解决多少。若你的产品不是消费者的刚需,那无论做得多好,买的人 也不会太多——其他能力和品质,都是在此之后起作用的。不做刚需产品, 剩下的就无从谈起。
希望掌握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请牢记一个概念:刚需。
与此同时,要更深入地研究一个更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希望启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训练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只在意自己完成任务的机械工作能力。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地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
一切没有创意的工作,都可能很快被机器代替。
第三种商业模式——时间的价值
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的 时间”(在他们看来是付费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当成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来 处理(事实上,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当然就 从未意识到这件事还需要更深入地琢磨才有可能不断优化。
也就是说——若你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你会作出一些决定;反过来,若你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你会作出一些截然相反的决定。
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
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若只是为了省下一点点钱而把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因此耽误了成长,那就要多吃亏有多吃亏了。可惜,绝大多数人正在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脑力花费 在那些“鸡毛蒜皮”上。
学习的重要性:
成长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在有意义的人生中,貌似没有什么比这两个字更重要了。
习得每一个技能,都是在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能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就是拥有更多维度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能够成长,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学习能力。甚至,在我的世界里,我把“学习”、"进步”和“成长”统一称为“进化” 。
形象地讲,每当你习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你就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
学会了开车,你就进化成了腿更长的物种;
学会了外语,你就进化成了视野更广阔的物种;
学会了演讲,你就进化成了嗓门儿更大的物种;
学会了写作, 你就进化成了声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种;
掌握了统计和概率理论,你就进化成了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质的物种;
熟习了统筹方法,你就进化成了具有"三 头六臂”的物种,就能比别人多做很多事情;
深入研究了心理学,你就进化成了能更准确地理解整个世界的物种;
悟透了现代金融理论,你就进化成了在当前这个金融时代最受恩宠的物种……
总是有人慨叹:“同样是人,差异怎么那么大呢?! ”
其实原因很清楚:虽然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踩同样的大地,呼吸同样的空气,同是"人模人样”,但 每个人类个体往往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物种” 之间的差异——否则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
“学习学习再学习”中的第一个“学习”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还是动词,意思是说:要先把“学习”(名词)这个本领“学习”(动 词)好,“再”继续“学习”(动词)。
而这整整一本书,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你的学习能力。甚至要让你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让你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能够不断升级的物种,即,操作系统具备自动升级功能的物种。
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
我们的操作系统由如下几个层面构成: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实验与践行。
我们会在后面多次深入讨论这个“操作系统”,并给出许多重要的实例 以帮助你理解它。现在,让我们先对自己的操作系统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所谓“概念”,无非是你对某个事物(不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的 清楚认知。你要清楚地知道:
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它和什么东西很像,但在哪些地方完全不一样?
它可以用在哪里,不可以用在哪里?
在用它的时候,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衡量一个人是否足够“聪明”的依据很简单:
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精彩的例子太多了,在本书后面会慢慢展开。不过,当前的重点是:你不再像过去那样懵懂,你已经清楚地在“自己的操作系统”里 打造了一个“操作系统”的概念,并把它与“升级”、“成长”、"进化”、“自 主”等概念关联起来了一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了 “另外一个物种”。
你最宝贵的财富是你的注意力:
所以,不要认为注意力是不值钱的。这世界的商业模式之一起码在清楚地告诉你:虽然单个人的注意力可能很不值钱,但若能大量收割那些完全不值钱的注意力,就有可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
那些被互联网和电视收割的注意力,就是由很多个体主动放弃的注意力构成的。如果连这样的注意力都能卖出好价钱,那么主动有效调动且最终能有所产出的注意力该多么值钱?起码应该更值钱才对吧。
具备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几乎是一切所谓“学习能力强” 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需要具备的能力
所谓“元认知”,是指“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你能认知到你的认知。 虽然有点拗口,但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 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再进一步能判断自己的思 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 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你看到了,元认知能力几乎主导了一切。是它去审视在整个操作系统中每个最底层的概念是否清晰、准确、必要,每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清晰、准确、必要;是它去审视价值观是否正确,究竟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反复审视自己的方法论,不断纠正,不断改逬。没有它,我们就很难产生主动行动,因为固守在我们基因里的很多东西就是更倾向于让我们变成好吃懒做的人。
元认知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底层和最根本的能力。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几乎完全取决于他的元认知能力有多弓虽。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至于思考是否正确,过程中是否有疏漏,结果是否合理,也完全意识不到,更谈不上纠正自己的思考了。
“不知道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 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事实”。再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真 的不是在“不懂装懂”,他们是真的不懂“自己并不懂”这个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用一句话总结:他们是元认知能力差,甚至是无元认知能力的人。
让元认知活在未来,不仅是成长的方法,还是让自己——尤其是让自己 的未来——更具价值的方法。那么,最朴素的方法是什么呢?
——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
如何判定方法是否正确?如何判断事情是否正确?只靠一样东西:逻辑。
活在未来,对于未来的思考
经过2014年一整年的思考,到2015年上半年,我大致得出了如下结论:
[if !supportLists]v [endif]互联网上貌似已经消失的各种社群一定会卷土重来。
[if !supportLists]v [endif]新生代社群的数量肯定会超过上一代社群的数量。
[if !supportLists]v [endif]在新生代社群中,免费的社群很可能逐步被收费的社群超越。
[if !supportLists]v [endif]以交易为核心的分享(社交)将逐步超越以信息为核心的分享(社交)。
[if !supportLists]v [endif]可能成为社群壁垒的应该是收费和内容积累。
如果这就是你的未来,那你要从现在开始就“活在未来”。拿出纸和笔, 罗列一下:“活在未来”的你,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 能做的?
“活在未来”这件事,一辈子哪怕只做到一次,就很开心了,就会 有不可想象的收获了。可问题在于,一旦开启了这种模式,有过一次成功的 经验,后面就肯定停不下来了——“做到”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 至于你的思维——只能“活在未来” 了。
不过,我们真正想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贵人相助,而大多数人却不行?
仅仅是运气使然吗?即便有运气的成分,可若我告诉你,就连“意 外的好运”(serendipity)都有可能被创造出来,你原来的看法还站得住脚吗?
反过来看,你现在能否尽量有根据地预测一下:你将来会不会频繁地遇到贵人并获得帮助?你的判断根据是什么?
她说:“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
许多年后,我在书里写的“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的社交”,其实就脱 胎于母亲的教育。这是一个特别朴素、特别简单,以至于永恒有效的道理。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个人成功,那么此人将很难获得所谓“贵人相助”。
>正在做正确的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有待用余生继续补充。)
是,怎么可能呢?过了许多年,当我习得了"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这个概念之后,终于能彻底理解这种现象了。
最终,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
所谓“投资”,无非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 是当下。
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若果真如此,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未来的。
给做的每件事情赋予巨大的意义:
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我提炼出一个策略: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为什么我能想出这样的策略?原因你早就知道了吧!)
要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不要向别人问这种问题:我人在中国,怎么买美股啊?(GAFATA里也有只能在香港股市买到的股票。)
为什么不要问这种问题呢?因为这种问题应该是你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若连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你不仅不及格,甚至是“负分“,没人有任 何理由帮你。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成长上面:
无论如何,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和“不好”上,若有空闲的注意力,不如关注别人哪里做得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即使要比较,也要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
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处处平庸肯定不行,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才能让多维度的意义以几何级数增长。(多维度低分相乘得到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