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的几个故事
快乐有趣
北宋时好多知名人士赞扬王安石。诗人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道,余尝熟观王安石风度,这个人真视富贵如浮云,他不溺于财利酒色,是一世之伟人也。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来到有“淮左明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任职。
自唐以来,扬州便是一处繁华之地,颇受人喜爱。然而,王安石对扬州城内的声色犬马视而不见,即使已经科举高中,他仍然学而不厌。
常常依然手不释卷,对《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因为时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快天亮时才在椅子上打个盹,王安石上班时常蓬头垢面。
当时任扬州的知州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还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劝导他要多用功读书,当时,性格执拗的王安石却未曾分辩。
至于饮食和衣着,王安石更是无欲无求。
有一个故事在多年前流传下来,说王安石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想考验一下王安石。
朋友们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特意偷偷地留在外头一件干净的长袍,以此作为证据,看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看都不看,就把那件新袍子穿上了。
那里知道朋友动了手脚,他感到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在冬季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王安石的太太吴氏,说她丈夫爱吃獐子肉。
吴氏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獐子肉了呢?
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獐子肉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獐子肉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的勺匙旁边。”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獐子肉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獐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安石虽然身居高位,官至大臣,却始终保持古代极为罕见的一夫一妻。
有一次,王安石的妻吴氏为丈夫置一妾。王安石见到小妾后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
当得知小妾的丈夫因为欠钱无法偿还只能将她卖了九百万后,王安石不但将她送还给了她丈夫,并且让她不必退钱。
王安石性格执拗,具有很强的是非观,为官多年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即使从政多年,他也绝不做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之人,对人对事不看对方身份高低,只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一个小小的县官沈起写一篇叫做《通州海门行利记》的文章,王安石不惜笔墨地赞扬沈起修大堤、通河道、减赋税,灌溉农田、收罗流亡人口的功绩。
到了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由于多年的操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
经过调理,病好以后,他想着要办一事,就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半山园改建寺院。
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后来又相继将自己的田产捐赠给了寺院。
闲暇之余王安石常会独自漫步山林间。听着乡民们的聊天。还有一次一群青年人在钟山之上谈论诗文。
不知不觉,他们聊到兴起便点评起文学家王安石的诗词。
就在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位拄着竹杖的老人在旁默不作声倾听许久,听到高兴处也只是微微一笑,待到老人渐渐远走,青年问起老人姓名方知正是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就在这种清新淡雅的生活中,王安石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千年过后,人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起到了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安石的高尚品德,在今天也仍有借鉴意义。
朋友,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看法?请在留言区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