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出差到成都,特意去了一趟都江堰,啥也没看明白。
只学到了一个知识,叫横为坝,竖为堰。其余的只看了个寂寞。
前两天,看刘润的年度演讲时讲到了都江堰的规划。终于搞明白都江堰的设计原理。
战国时期,岷江冬春旱,夏秋涝。李冰父子在岷江上建了一个水利工程,就是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有三个重要的设计: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鱼嘴,是一个分水工程,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水从宝瓶口流入了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外江的水,流入主干道,汇入长江。
冬去春来,当岷江水位低的时候,因为鱼嘴的结构设计,四成的水流入又浅又宽的外江,六成的水流入又深又窄的内江,保证大部分的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满足灌溉的需要。
夏去秋至,当岷江水位升高。这时,同样因为鱼嘴的结构设计,六成的水,会从外江流走,而只有四成的水会从内江进入成都平原,避免农田被淹。
如果水还是太多,怎么办?在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宝瓶口旁边,设计了飞沙堰。当内江水位高于飞沙堰的时候,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入外江。从而保证成都平原的水量稳定。
2000多年前,完全没有借助任何现代科技。李冰父子通过规划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三个设计。把曾经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改造成了有60多万公顷良田的天府之国。
如果只看文字表述还是没懂得话,结合图片再看,就应该能非常清晰明了了。
正是应着那句话:不读书,走万里路,还是一个邮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32737/93bcfd8363ba14d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