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揭秘:媒体算法+社交竞争下,今日头条唯一对手微信头条看一看

揭秘:媒体算法+社交竞争下,今日头条唯一对手微信头条看一看

作者: 武大侠打造精准获客IP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23:34 被阅读51次

众所周知,今日头条曾经比微信公众号强的是什么?

公众号需要好友多,粉丝多,才能阅读多,今日头条没那么资本主义,而是算法推荐。

算法是技术,腾讯的技术不可能储备的少。

那么,当微信里“看一看”功能上线后······

又能算法推荐给用户,又能给公众号加粉······

原来是个小屌丝做个自媒体,现在女神在自己微信的看一看功能发现了你,然后私窗说你好有文采哦~

那公众号里卖货的呢?是不是更好卖货了?

公司里负责品牌的呢?是不是更容易宣传了?

想想是不是小激动了?

这几天,很多网友向新榜打听:公众号推文如何才能出现在“看一看”和“搜一搜”页面?毕竟,在推文打开率阅读率普遍下滑、涨粉困难掉粉容易的今天,如果公号推文能更多地出现在“看一看”和“搜一搜”,阅读量和粉丝数都会相应上涨。

“看一看”已实现万人万面

大数据多维度呈现个性化内容

微信“看一看”是之前“朋友圈热文”的变身版本,但不要因“朋友圈热文”字眼就望文生义,它可能会呈现从未出现在用户朋友圈的内容。

推文要想更多出现在“看一看”页面,需要先了解它呈现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内容。

“看一看”目前已经是“万人万面”的公号推文内容呈现,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

“看一看”呈现的内容,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已关注”——即微信用户订阅关注公号所推送的内容。根据观察,这部分可能是用户已主动打开公号或在朋友圈、微信群已读过的推文,也可能是还没阅读的。

最理想状态下,这部分内容最好是微信算法可以屏蔽掉用户已读内容,专门呈现那些“错过”的未读内容。显然,它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部分内容已能做到)。

2. “好友都在读”——顾名思义,即微信用户的好友阅读较多的公号推文。有多少比例的好友阅读的推文,才够得上“好友都在读”的“都”标准?目前尚不清楚微信的明确标准,但据个人观察,它既跟好友阅读数转发数相关,也跟好友数量多少有关。

打个比方,对绝大部分微信普通用户(好友普遍在300人以内)来说,“都在读”的比例大致在5%上下,假设你有200个微信好友,大约10个好友都读过或转发过这篇文章,它才有机会被列入“好友都在读”(即最新的“看一看”)。

而对一些微信好友数量较高(大于300人)的微信用户来说,这一比例或降低至3%-4%区间。假设你有1000个微信好友,大约30-40个好友读过或转发过这篇文章,它就可能出现在“好友都在读”。

需要指出的是,万人万面的内容呈现让精准统计测算变得很困难,再加上微信算法一直在不断调整中,上述比例数据纯属过去半年来的个人观察所得,仅供参考,欢迎知情者在文末留言修正、解释或补充。

3. “互联网精英在读”、“电影爱好者在读”等——这些是基于用户兴趣标签的内容分发,跟用户过往微信内的阅读大数据相关,但背后算法机制尚不明朗。

4. “广州市民在读”——这张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了基于用户地理位置标签的内容分发。我们在上海测试了3部iPhone手机的最新版微信版,均未发现有此类内容,它或许仍在小范围内测之中。

不过,我在“看一看”页面发现了不少“上海”标签的推文,但平日微信内阅读几乎从未涉足这一领域,基本可判定是根据地理定位(LBS)来做内容分发呈现。

5.“热点资讯”及未加标签的内容——这些推文所在的公号,有些是用户已关注,有些则未关注。据观察,它们也与用户过去微信内阅读大数据相关,围绕用户(及其好友)兴趣爱好、关注领域及阅读记录、分享转发等维度来做内容分发呈现。

个人认为,相比前几种内容分发方式,第五种目前最不精准且体验较差。

不过,一位对算法有研究的技术人士提醒我:这可能是因为“缺乏真实、长期的使用场景”,它的精准需要大量用户行为反馈(如阅读、点赞、评论、转发等),用户的正向反馈也会优化公众号的权重。换句话说,随着时间往前推移和用户更多使用,“看一看”呈现的内容有望更精准。

他开玩笑说:“你不要轻易下结论,这也是为难计算机。我还是很看好它的长期进化的。”

无独有偶,微信团队前成员陆树燊在个人公号“行者慎思”5月19日的推文里说:微信iOS版本更新,发布了“微信实验室”,内含“搜一搜”和“看一看”两个功能,重点不在“搜”和“看”,而在实验室。

他自问自答:为什么要实验?因为目前搜索的体验并没有达到微信的产品要求。

这个答案或许同样适用于“看一看”。

据个人体验和小范围调查,“看一看”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容总量偏少,往下拉很容易就碰到已经刷过的内容。

理论上讲,微信公众号推文数量足够庞大、内容足够丰富多元,“看一看”完全有能力呈现更多信息流,对微信方面来说也会有更多商业想象空间。它没有呈现更多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微信团队依然克制,仍希望尽量遵循“去中心化”、“用完即走”、“少即是多”等理念;二是如陆树燊所说“并未达到微信的产品要求”,在缺乏海量用户使用数据的初期,内容呈现与其“多”不如“精”,所以它被放在“实验室”,且需要用户手动启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秘:媒体算法+社交竞争下,今日头条唯一对手微信头条看一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ka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