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一个问题引发的“浪潮”

一个问题引发的“浪潮”

作者: 紫衣含香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18:23 被阅读0次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课堂上正在学习纳粹德国历史,学生史蒂夫问了一个问题:“德国民众怎么能声称对屠杀犹太人毫不知情?列车员、教师、医生们又怎么能声称他们对集中营和大屠杀毫不知情?犹太人的邻居,甚至是朋友怎么能声称屠杀发生时他们不在现场?”为了找到答案,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决定进行一场教学实验。

纪律铸造力量

      周一历史课,琼斯向学生介绍了德国纳粹一个标志性的方面:纪律。纪律是自我约束,是意志的力量,是筋骨劳苦换来的是精神和肉体的超越,是最终的胜利。

      为感受纪律的力量,琼斯邀请(命令)全班同学行动起来,采用一种全新的坐姿,并告诉大家正确的坐姿有助于精力集中和增强意志力。

      注意力集中,脚平放,脚踝相贴,膝盖弯曲九十度,手掌平放在后腰,脊柱挺直,下巴收回,头部抬起……一遍遍练习后,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统一行动要领。

      课堂最后25分钟,琼斯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下课铃响之前,全班同学都要保持端坐姿势;所有学生都必须拿出纸和笔做笔记;学生在回答或提出问题时必须站在课桌旁;回答或提出问题时要先说“琼斯先生”。这些帮助琼斯很快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团结铸造力量

      周二,实验第二天。走进教室的琼斯发现所有学生都端坐着,眼睛直视前方,脖子挺得直直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学生的认真和顺从让琼斯有些惊讶,他开始讲团队意识的价值:团队意识是纽带,把在一起工作或奋斗的个人连接起来。团队意识就是感觉到你是属于某种超越自己的东西,如一场运动,一个团队,一项事业,或者一个新人种。

      为让大家感受团队意识,琼斯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出“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一开始,让两个学生站起来背这些口号,接着又叫两名学生,直到全班同学都站起来背诵……整堂课一直在做这一件事,要么大家轮流背诵,要么用高低不同的声音一起喊出。学生感觉到了归属的力量。

      课程结束时,琼斯提出一种班级敬礼方式,仅限于班上同学之间。右手抬至左肩做弯曲状,因为手形像翻涌向前的波浪,琼斯把它叫作“第三浪潮”敬礼。有关海洋的传说中,第三股浪是整个浪潮中最后的而且是最大的。

      琼斯规定走出教室之后,全班同学要彼此致礼。下课铃响起时,所有人端坐着,琼斯慢慢地举起胳膊,敬了一个礼。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全班同学都回以敬礼。

      接下来班上学生都以这种方式互相问候。30多个人都在做着这个怪怪的手势,很快使人注意到这个实验,其他班的学生开始询问是否可以加入进来。

行动铸造力量

      实验第三天,班上有43个学生,其中13个是从其他班翘课过来的。琼斯决定给所有愿意继续参与“实验”的学生发会员卡,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离开教室。琼斯在其中三张卡上标出一个红色的“X”,并对收到这种卡的同学说他们有一项特殊任务:揭发所有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同学。

      接下来琼斯谈起行动的意义,如果没有行动,纪律和团队意识都将失去意义。为行动负起完全职责;完全信任自己、团队或家人,乐意做任何事情去保全、保护和扩展这种信任;努力拼搏和彼此忠诚会促进学习和增加成就感。琼斯的灌输得到了学生们积极的回应,并自发地举例加以佐证。

      为让学生直接进入行动,琼斯给每个人都口头布置了一项任务:“你去设计‘第三浪潮’横幅;你负责阻止非本班学生进入该教室;你负责训练,说服隔壁小学至少20名学生,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坐姿对较好的学习效果来说是必需的……我希望所有人都给我一个你们所信赖并且想加入‘第三浪潮’的朋友的名字和地址……”

      学校里开始充满各种猜测和好奇,影响波及每一个人。学校厨师询问“第三浪潮”曲奇饼该是什么样子;教师会议时校长过来,给琼斯敬了一个“第三浪潮”礼。

      这一天结束时,已有200多名学生被接受进来,角色扮演和现实行动的界限趋于模糊。很多学生完全进入了“第三浪潮”成员角色。他们严格要求其他学生遵守规则,并威胁班上轻视实验的学生。

      琼斯开始感到不安,不安主要来自告密者之多。尽管只正式任命3个学生负责揭发不守规则的行为,却有近20名学生打小报告。这种比率意味着过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对班上的同学进行监督和揭发。在纷沓而至的揭发中,实验正在迷失它本来的方向……

自豪铸造力量

      周四,“第三浪潮”成了学生生活的中心,干扰到正常的学习秩序。学生们逃课来参与,班上人数膨胀到80多人。学校顾问们开始对班上所有学生进行询问,学校真正的“盖世太保”已经行动起来。琼斯越来越担心实验会对学校的老师以及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开始准备结束这场实验。

      课堂上琼斯谈起自豪感,“自豪感不仅仅是标语和敬礼。自豪感是没有人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自豪感就是知道自己是最棒的……自豪感是无法毁坏掉的……”

      话锋一转,琼斯降低声音,说起发起“第三浪潮”的真正原因:“第三浪潮’不仅仅是一场实验或教室活动,实际要远比这重要得多。‘第三浪潮’是一场全国性活动,目的在于选拔愿意为改变国家现实状况而奋斗的学生……全国各地像我这样的老师都在招募青年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要求这些学生能通过纪律、团队精神、自豪感和行动向全国人民展示出一种更好的社会。如果我们能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我们就能改变工厂、商店、大学以及所有其他机构的管理方式。你们是选出来帮助完成这一事业的精英……我们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给国家带来一种崭新的秩序……”

      然后,琼斯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告诉全班学生,星期五中午将举行一次特殊集会,只有“第三浪潮”的成员才能参加。

      没有一个人发笑,没有一点反抗或怀疑。恰恰相反,教室里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潮。“我们做得到!”“我们应该穿白色衬衫吗?”“我们能带朋友过来吗?”……

理解铸造力量

      实验最后一天。11点30分,学生开始进入礼堂,200多个学生挤在礼堂里,一个空位子都找不到。“第三浪潮”横幅如云彩般扯满整个礼堂,礼堂鸦雀无声。

      12点整,礼堂门关闭,每扇门旁边都安排了警卫。扮演成记者和摄影师的朋友开始与人群互动,忙着拍照片,飞快做笔记。人群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层面,有学生领袖,有假嬉皮士,有独来独往者,有经常结群的学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礼堂中央的电视上。

      “全国新闻会议将在5分钟之后开始。在打开电视之前,我希望大家向媒体展示一下我们的训练成果。”说完,琼斯敬了一个礼,200只手臂自动回敬。琼斯喊出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大家异口同声跟着喊起来,口号声一遍遍重复,声音越来越大。琼斯再次重申这次聚会的重大意义,要求大家再一次展示忠诚之心。礼堂里充满了声嘶力竭的口号声:“纪律铸造力量!”

      12点零5分,礼堂的灯关闭了,空气似乎凝固了,电视的荧光照在每一个人脸上,等待、等待……电视只是嗡嗡响着,没有变成政治候选人的影像……12点零7分,什么都没有。有人站起来,高声喊道:“没有领袖,是吧?”所有人惊恐地转过头,脸上是不可置信的表情。

      混乱中,琼斯慢慢地往电视机走去,关上屏幕。“听仔细了,我有很重要的事情给大家说。”“坐下”“没有什么领导人!没有叫作‘第三浪潮’的全国青年运动。你们被利用了,被控制了,被你们自己的欲望带到了目前这种境况。比起我们正在了解的纳粹德国,大家好不到哪儿去。”

      “你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上帝的眷顾。认为你们比礼堂外的人更优秀。你们拿自己的自由换来了纪律和优越感所带来的舒适。你们选择接受群体意志以及蒙蔽你们信念的巨大谎言。哦,你们对自己说这样做是因为好玩。你们认为自己随时都可以脱身。可是你们走向了何方?你们又会走多远?让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未来吧!”

      琼斯打开背投影机,第三帝国历史以幽灵般的形象出现在礼堂里。行进中的队伍纪律严明,种族优越。巨大的谎言。人们被推进火车车厢。死亡集中营里堆满腐败的尸体。没有眼睛的脸。刑讯。无辜者的乞求。我只是在尽我的职责。我的工作。电影凝固在一个方框上:“所有人都必须接受谴责。没有谁能说没有参与其中。”

      在提问中,琼斯开始尝试以教师的角色,开始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讲述过去的整个事件。

      “通过过去一周的实验,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德国的生活和行事是什么样子。我们了解到创造一种纪律严明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是的,我们或许都可以成为合格的德国人。当朋友或邻居被诅咒和迫害时背过脸去……在国防工厂里上班,抛弃思想……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目睹了很多。我们都看到法西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其他人奉行的。不。就在这里,在这个礼堂里,在我们自己的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里。解开表层,原形毕露,我们人人身上都有……”

      “这是要上的最后一课。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课。这一课涉及的是我们投身于研究纳粹德国时所提出的问题。你们还记得那些问题吗?那些问题涉及德国民众声称对纳粹运动并不知情,自己并没有参与其中……”

      “如果我们对纳粹心态的模仿是完整的,那么你们中没有谁会承认参与了这最后的‘第三浪潮’集会。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会不愿承认自己走得这么远。……你们不会承认被利用过,是追随者,不敢承认自己曾接受‘第三浪潮’的行为方式。你们不会承认曾参与到这疯狂的行动中来。你们会让今天,让这场集会成为一个秘密。这是我和大家共同有的一个秘密。”

      琼斯把胶片收起来。结束了,“第三浪潮”结束了。学生们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没有人说话,排着队往外面的光亮处走,走到外面的世界里。 

      伏尔泰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荷尔德林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约翰. 唐纳写道:“人不是海岛,不完全是自己;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他们共享的情境、规范和规则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人问:“如果人们行为邪恶、愚蠢、不理智,身处这样的情境你会如何做。”机敏的学者回答到:“我不知道,这取决于情境的力量有多大。”

      41年后,这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事件被德国导演改编成电影《浪潮》。 我们离法西斯主义有多远?五天而已!

ps. 文中关于“第三浪潮”的内容改写自罗恩·琼斯的自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问题引发的“浪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m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