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51643/e900bba67a69c85e.jpg)
很长时间似乎再没有捧一本诗集在怀了,前几天一群文学爱好者说到向明的诗,今天在家无事,再读向明《妻的手》,随将新的感觉记录于此。
《妻的手》,是用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感觉方式,来标举一种传统精神美的典范之作。一个人对于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总会有很多的了解。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她的忧乐荣辱,禁忌与嗜好,所有这些,都可以表现一个女子的为人与品行。单就其外貌来说,她也许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富有表现力的嘴唇、或者优美的腰肢、丰满的体态;这一切,似乎都能成为诗人摄取的对象。但是,《妻的手》却把这一切都舍去了,诗人所注目的是一双“手”,而正是从这一双手,写出了妻子的形象与品格。
诗人所用的是“从感觉到形象”的艺术手法。诗一开头,诗人着力表现的是在过去的岁月中,自己对妻子那双手的感觉。那双手老是在不停地忙碌,不停地操持。“一直忙碌如琴弦的/妻的一双手”----这一比喻既生动、又优美。不正是这双勤劳的不知疲倦的手,奏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乐曲?但是,“我”在过去的岁月中,似乎没有太多地注意这双灵巧的手。只是到了现在,“偶一握住/精涩的,竟是一把/欲断的枯枝”!这种感觉是令人震惊的,那丰满的血肉,那“凝若寒玉的柔嫩”都到哪里去了?当然,这一切都被无情的岁月剥夺了。妻子在不停的忙碌中,消耗着自己的美。诗的第二节,诗人以疑问句式,倒转过来,回忆了妻子往日的娇美与丰腴。虽然“凝若寒玉的柔嫩”、“红润的血肉”,都只是对于手的描摹,但却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正在青春年华,娇美温柔、俊俏可人的妻子的形象。她是那样地充满青春活力、那样地热爱生活,在诗人心目中,她理所当然地应该永远如此。但现实是无情,那“枯涩”的感觉告诉她,青春的美已被另一种形象代替了。从“凝若寒玉的柔嫩”到“欲断的枯枝”,妻子所作出的牺牲是为了什么?这种牺牲是无谓的吗?不。妻子的劳作有至高的价值。诗的第三节,诗人以调侃的口吻,道出了这一牺牲的价值所在。她那红润的血肉,是被“健壮的我自己/还有与我一样高的孩子们”吮吸了,她的美并没有真正消失,她用勤劳,把她生命的美,输送到了“我”和孩子们身上,而这一切都是刀子所心甘情愿的啊。因为“这一群”是“她心爱的/罪魁祸首”,既是“罪魁祸首”,又是她所“心爱的”,诗的调侃味道与幽默感正由这种表面上的不协调产生。这表面上的不协调,正表现了一种内心深处的诚挚的爱。“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调侃,也流露出一种自责的心态。而自责,正是爱的体现。
构成这首诗情感核心的,是真挚、浓厚的爱,这是一种充满体贴、疼爱和敬慕的中国传统式温柔敦厚的感情。这里没有狂热的情欲、也没有怪诞朦胧的意象。作者凭着一种独特的感觉,使诗在意象选择和艺术结构上,具有某种现代诗的品格。当我们读到它时,确实感到它的风格是现代的。但在情感上,在诗所表现的精神境界上,又完全表现了一种传统的美。这首诗无疑是对于爱情的深刻而崇高的颂歌,但它表现的不是浪漫蒂克式的青春之爱,而是饱经生活的风霜、接受了时间考验之后的爱,这种爱比起那浪漫情感的抒发,具有更加深刻的力量,也更圣洁、更高尚。在这种爱的抒发中,包含着更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慨,具有更丰厚了生活内涵。这种感情不是一时激动的产物,而是长期积淀在心中的感情借助瞬间的感觉而形成的一次强烈的喷发。
这首诗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朴实无华,自然而幽默,就是喻体的运用上,也颇具中国的传统色彩,“琴弦”、“寒玉”、“枯枝”,无一不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易见的形象,也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形象,用这些形象来表现一种中国式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