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内心有很多感触,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
《活着》这本小说。
《活着》书本很薄,只有13.6W字,我是在上周的某天,上下班乘坐地铁的路上以及饭后时间,加晚上一小时抽空看完的。
小说出版后,获奖无数,还被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并翻译成多国文字。《活着》也有同名电影,葛优和巩俐主演,豆瓣评分9.1。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年轻的福贵是富家少爷,但是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后面,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去世,最后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为伴。
看完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深深的压抑与绝望,但却能从那压抑的悲剧中看到温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点点光芒,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同时也能坚强信念的力量,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
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是活着应有的态度。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的这一遭就足够了。好与坏、开心与悲伤、希望与失望通通都可以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悲喜不形于色不动于心,站在与自然万物同等的位置上看自己,其实一切真的都十分简单。
纵观福贵一生的命运,虽然是悲惨、暗淡无望的,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他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人,对他都是贴心的好。比如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老丈人、外孙,都是淳朴善良的好人,还有村里的乡亲、队长,当兵途中遇上的老全,甚至是间接害死有庆的春生,对他也是不薄的。
灾难无情人有情,命运之神是无情的,但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有情的,正是因为这些真实存在的人,给本来没有意义的生命,赋予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福贵在经历了诸多生死之后,依然能坦然面对生活,因为心中存在的那份爱。内心有爱,才能将生命与自己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友情的关系,才会不再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为爱让我们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去接纳一切不完美而不是与之抗衡。
每个人都是世界运行规则下的一颗棋子。
还记唐浩明的《曾国藩》一书中,曾国藩垂垂老矣之际,和自己的九弟曾国荃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曾国藩说,尽管自己剿灭太平军,贵为封疆大吏,拥有了清朝以来汉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和权利。但自己终究也只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曾国荃问谁是执棋者,是皇帝吗?曾国藩回答说,皇帝其实也是棋子,有时候是执棋者。曾国荃不解,问到,皇帝都是棋子,那皇帝背后的执棋者是谁呢。曾国藩说,是上天,老子把它叫做道。每个人都是世界运行规则下的一颗棋子,有时候,我们把这种规则叫做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棋子,一生中都会经历太多意想不到的磨难。但我们是否都能像福贵一样,经历了身边每个人的相继离去以后,依然还能坦然活着?在豆瓣上看到一条书评,说看完《活着》以后,都不想自杀了,因为再惨也惨不过福贵,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强的活着,更何况很多磨难和福贵比起来,都显得微不足道。
作为棋子,有很多无可奈何,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比如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须知参差多态,才是生活本真。当我们意识到这点,生命就会突然变得轻盈了,再也无须对自己的不完美而挑剔,我们的心胸,格局,也会变得更宽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