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飞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加缪
我们身处于时代的洪流中,人人都追求个性,
在社会重重潜规则之下,当我们的行为与普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是否还能坚持自己原则,而独善其身?
也许这个世界上能独善其身的人很多,但唯独值得谈一谈的,只有他——默尔索,
这个来自加缪荒诞小说《局外人》里的主人公。
作为荒诞小说的代表人物,默尔索的特立独行,让《局外人》这部小说所产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堪称当今文学界的经典。
小说核心主题,围绕主人公默尔索的生活态度展开,机械的生活,锁屑的人生,看似激昂实则空洞的审判等等。
无论是幸或是不幸,都绕不过去的就是他的“荒诞人生”。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因正当防卫而杀人,却最后遭受到了灵魂的拷问,最终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定罪,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加缪笔下的默尔索,是个悲情人物,他既成功又失败的悲情人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局,那默尔索就是“局外人”,我们所谓的常人就是“局内人”,
究竟是这个世界孤立了局外人?还是局外人保持着自己的纯粹与本真呢?
他是异乡人,更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小说的开篇格外扎心: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默尔索对于母亲的去世,可以说是太佛系了,甚至可以用冷漠来形容。
他没有询问母亲的去世时,是否痛苦,甚至拒绝瞻仰母亲的遗容,没有哭泣,脸上更是没有半点哀伤。
在母亲葬礼以后,甚至与情人幽会。
这种种行为,与当下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格格不入。
但他真的不爱他母亲吗?其实并非如此。
他认为人要活在当下,母亲已经走了,他任何的伤心流泪,母亲已经看不见了,在葬礼上的哭泣,只是表演给活人看的,
于是,他拒绝这样的形式,拒绝撒谎。
也正是他不遵守游戏规则,甚至破坏了规则体系,因此注定会被消灭。
记得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这个层面看,默尔索是个游离在社会常规之外的英雄。
在法庭上,如果能为自己谋取一线生机时,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挑偏向自己有利的方面说,而忽略对自己有害的那部分。
但是,默尔索看起来,却有点“蠢”。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拒绝撒谎,拒绝世故人情的虚假表演,甚至被误认为无情与冷漠,也无所谓,他从不辩解,因为他觉得不需要。
就像他自己的口头禅说的那样:“我怎么都行。”
那种淡然与无所谓,以及他追求绝对的真实与绝对的纯粹,让许多人惊慌,更令许多规则制定者诚惶诚恐。
面对法庭对自己的审判,他疲于应对,也不想回应,因为案件的审理,早已偏离主线。
一直强调默尔索如何冷漠,不知道妈妈的年龄,在母亲的棺材旁抽烟,喝咖啡,甚至第二天同恋人一起去游泳,看搞笑电影等等,
更为荒诞的是,法官在大庭广众之下,仅凭这些与杀人毫无关系,却异于常人的行为,定了他的死罪。
在庭审休庭间隙,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后来的神父,都劝导他,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以求得“活着”的资格,然而默尔索却拒绝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灵魂无比的干净与敞亮。
他坦诚,不矫揉造作,不去用虚伪包装自己,在当时社会,
这种荒诞的行为,面对一切采取置身事外的超然态度,正是默尔索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这样的默尔索,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讲真话的孩子,被众人嘲笑。
其实真正可笑的却是世人虚伪的表演罢了。
情感的“消失”,他是爱情中的“局外人”
人生在世,有了牵挂,亲情就多一份温馨,爱情就多一份温情。
内心有牵挂的人,不会走失于岁月变迁。
然而,小说中的默尔索却没有这份“牵挂”,
当女友玛丽两次问他是否爱他时,他的回答简洁又干脆“不爱”。
但玛丽爱默尔索,像许多恋人期许的那样,希望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默尔索的那句“不爱”,诚实的面对了自己的内心,却深深地伤害了玛丽的心。
他从不为了让恋人开心,忽略自己的内心,而违心的说“爱”。
但后来玛丽问默尔索是否愿意跟她结婚,对于结婚抱着“无所谓”态度的默尔索,为了不让女友失望,他愿意结婚。
如此看来,玛丽在默尔索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以至于后来,默尔索锒铛入狱,在狱中他还能想起玛丽,从另一个侧面看来,他并不完全是爱情上的“局外人”。
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当他放弃了“爱情”中所谓的“人情味”时,也意味着他放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
没有真情实感的付出真心,他自然无法领略到爱的真谛。
1938年诞生的《婚礼》无疑是《局外人》番外篇,文中加缪多次提起“身体的真相”。
“赤裸始终保存着一种身体自由的意义,以及手与鲜花的和谐——这是大地与摆脱了文明桎梏的人类充满了爱意的协约——啊!我皈依于它,仿佛它已是我的信仰”。
当加缪勇敢地向着爱与欲望行走,跨越所有人为的道德规范,
懂得何谓抵抗死亡,只有回到生命的当下,才能回到未被玷污的纯真。
如此看来,懂得了生命的双重真相,就懂得珍惜当下,才会珍惜每个一去不复返的瞬间。
默尔索是英雄,也是懦夫
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你可曾想过,忙碌有意无意地,成了我们生活的“伪装”。
职场也好,生活也罢,无不存在着各种游戏规则,为了生存,相信多数人选择了随波逐流。
而小说里的默尔索,却选择了当“异类”,他清醒的认识到荒诞的本质。
选择不遵守规则,拒绝阿谀奉承,拒绝虚假套路,他的特立独行,成了整个社会的“异类”。
他敢于做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到后来就陷入庸庸碌碌“无所谓”的态度中,那么的满不在乎,甚至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何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选择了逃避付出,默尔索又是个真正的懦夫。
他的放任,无所谓的态度,不仅仅在感情上,
当面对自己性命攸关时,他竟然选择放弃辩护,甚至放弃了唯一上诉的机会。
拒绝了神父的忏悔,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在不断放弃时逐渐形成的深沟,却让他丧失了生活的动力。
每个人都惧怕死亡,面对死亡都会奋力抗争,但默尔索面对自己的死亡审判时,却早已不在乎。
在这种情况下,他继续之前的冷漠,用自己心情说话,不反抗,坦然接受。
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置于生命之外,漠不关心,都指向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
但死亡,对于默尔索来说,
不仅不是悲哀与不幸,而是一种解脱与自由。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想住高楼,亦或是生活在深沟,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住着一个“默尔索”,
也许是处于自我保护,有意无意的与人保持距离,
但逃避终究不是良方,热爱生活,活出生命力才是正解。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热爱生活
记得余华的《活着》里曾经说过: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当时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很困惑。
我们生活在其中,难道还不够真实?
直到看到《局外人》,小说里展露的真实,与我而言,有太多生命无法承受之痛。
尽管作者加缪的《局外人》写于二战时期,但他书中深刻的内涵,直到现在都适用。
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它,我想我会用“现代性”。
现代社会里,不止一次有加缪的感受:
“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精神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
升职加薪也好,结婚、交际也罢,《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从来都是毫不在意,并坦然接受。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不在意,在我看来他是无能为力。
为了能平息内心的孤独,他也试图想要寻求身份的认同感。
就如向上司请假时,他并不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因为人嘛,总是会有点错误的;
在监狱里,他极力证明,他和别人是一样的。
在庭审时,旁听者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个罪犯的身份,让他感到无奈和恐慌。
最终,他因荒诞的理由处死。
对于默尔索的有些品质,有待商榷,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是个特立独行的虚无主义者。
而作者对于默尔索的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却愿意为真理而死的人。
深有同感!
《局外人》问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
但不变的是人性!
曾经的世界我们也许不熟悉,但是加缪笔下描写的“现代制度”与“道德绑架”以及对人性的摧残,是赤裸裸的令人脊背发凉。
它就像是一部黑色幽默剧,看似滑稽离奇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颗严肃而真实的心。
默尔索对外界的淡漠,无动于衷,其实是如今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作者一方面呼吁,不要成为书里冷漠的看客与麻木的法官,一味服从社会的规则,在强权下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另一方面,纵使人间有多不值得,我们都成为生活里的“局外人”,
记得加缪曾经说过:
诞生在一个荒诞世界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
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在清醒认识世界的荒诞本质后,即便有时会不堪一击,但依然如加缪般奋起反抗。
没有对生活如此绝望,就不会对生活如此热爱,没有希望,不等于绝望。
单枪匹马与世界对饮,历经途遥,亦勿忘初心,
这大概就是默尔索的“局外”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