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孩子明白需要与想要

让孩子明白需要与想要

作者: 星光灿烂c | 来源:发表于2021-04-16 17:06 被阅读0次

    上次我们介绍了零用钱的正确使用方法,今天,咱们接着再说一下孩子在零用钱的使用方面一个重要的认知基础,那就是,让孩子明白“需要”跟“想要”的区别。

    一、“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但是呢,这个区别并不是文字游戏。关于“需要”和“想要”,不要说孩子,连大人,有时候也没法分得很清楚。

    通常,我们把支持咱们的基本生活与工作的东西归类为“需要”,其他可以使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东西归类为“想要”。然而,不同的人出于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划分的标准,仍然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有一篇文章,说到台湾美学家、作家蒋勋老师,在2014年选择离开台北豪宅,搬到了乡下,住到了简陋的平房里。主屋里只有简单的一套桌椅,一台挂式空调,卧室里,也都是非常简单的木制家具

    不仅是蒋勋老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在有些人看来,电视是必需品,但也有人觉得电视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了;有些人觉得家里装宽带是无需商量的事,但也有些人觉得手机流量开开热点就满足使用了。

    所以,重点不是找到一个客观公认的分类,而是思考自己家庭认同的分类标准。我们一再强调,财商教育需要爸妈做典型示范,所以,真的想让孩子明白“需要”和“想要”的差别,并由此知道钱该怎么分配,爸妈就必须先给孩子打个样儿,自己先搞清楚生活里什么是“主食”,什么是“调味品”。

    一般来说,西方理财专家们会告诉大家,从大类上分,衣、食、住、行就是我们的必需品。而旅游、娱乐、奢侈品、健身卡、咖啡等等,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因为没有它们,我们一样能活。

    但是,以上这两个分类显然太粗略了。同样是衣服,100元、1000元、10000元的衣服,谁是必需品,谁又是奢侈品呢?其实100元的也未必都是必需品,买多了就成了“想要”了;而如果身处东北地区,买个10000元的专业防寒外套,也未必不是“必需品”。

    同理,饮食上,必须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便宜的东西,优惠活动期间的外卖,和健康饮食相比,前者可能更便宜,但是后者才是我们“需要”的。偶尔的大餐可能是改善心情和增进家庭关系的必需品,可是顿顿大餐就是一些不合理的“想要”了。所以,单纯从分类上来看,其实“需要”和“想要”的界限,比我们平常想象的要模糊。

    这个时候,《反溺爱》一书又及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工具,那就是“蓝思恩德”界限。

    蓝思恩德(Land’s End)是美国的一家服装和家居装饰品零售商,这里的商品性价比适中。因此,比较适合作为一个界限,用来区分在同一个品类之下,什么具体的商品算是必要的,什么才是想要的。

    比如说,书包这个类别是需要的,可是到底多少钱的书包才算是必需品呢?这个时候,美国人,就可以打开蓝思恩德的网站,看看上面的畅销款书包是多少钱的,然后,自己就有个概念了,凡是在这个价格以下的书包 ,就大概可以理解为是“必需品”的价格了。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对于没有多少商品价格概念的父母,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有一个参考。当然,咱们未必都要参考“蓝思恩德”界限。

    比如在中国,很多家长会觉得优衣库、迪卡侬是更具性价比的品牌,我们就可以参考他们的定价。当然我们可以给自己心理设定另外的各种锚点,那些在你的心中定价比较合理的品牌。如果你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那适当提高这个锚点也不是不行。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想通过零用钱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就最好不要让他的手头太宽裕。

    二、如何让孩子区别“需要”和“想要”?

    各位爸爸妈妈搞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区别之后,我们现在再来说说怎么跟孩子说清楚这两个概念。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比如对3-6岁的小朋友,他们认识的世界比较简单,那我们就可以直接告诉他们“需要”所包含的内容:吃饭、穿衣服、温馨的家、生病去医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的。而比如说到电影院看电影、吃零食、买玩具,或者全家一起出门旅游,就是一些“想要”的东西了。

    “想要”一点都没有错误,也不丢人,但是一定要在满足“必需”的前提下,再去获得。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带着孩子逛超市来锻炼孩子的区分能力了。我们可以让孩子,说出超市里的哪些东西应该归为“需要”,而哪些只是“想要”。

    比如,爸妈可以先带低龄的孩子到食品区和玩具区,让孩子亲眼观察并且告诉爸妈,食品和玩具,哪个是需要的。一天不吃饭,是不是会受不了啊,但是一天不玩玩具,也还是没问题的。这个时候,孩子就可以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方说我们再带孩子到奶制品区。如果孩子本身有喝牛奶的习惯,那么又可以问孩子,鲜牛奶和香蕉味的牛奶,哪个是需要的,哪个是想要的。孩子是会判断的出来的:因为每天喝鲜牛奶,不会腻,但是每天喝香蕉味的牛奶,反而受不了。

    对于什么是需要的东西,在英文定义当中有个词很关键,叫做recurring,循环往复的。就是说,需要的东西,我们往往是需要不停消耗的。经常带孩子到超市里看着实物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就会从小培养一种分辨能力,知道哪些东西贵,而且是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变得“贵”的。

    而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需要”跟“想要”清单了,此时,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们是否认同父母的消费决策。如果家长平常一直坚持某些东西是“需要”的,他们自己却违反原则优先消费了一些“想要”的东西,这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也是让他们有意见的。

    比如《反溺爱》当中提到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例子。一个念中学的儿子问他的妈妈,为什么爸妈买了猎人牌的雨靴给姐姐,却不能给他买一个肉食性植物盆栽。

    家长的做法的确有些不妥,而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家长对于“需要”和“想要”的分类错了,他们错误地认为跟学习相关的东西都归类为必需品,可以不计成本,所以即便是买一双名牌雨靴,感觉也无所谓,可是盆栽跟学习没关系,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哪怕便宜,也不想买。

    但实际上,相比而言,明显超过他们家“蓝思恩德”界限的雨靴,也应该被归为“想要”的范畴,而孩子的一点点爱好,虽然也属于“想要”范畴,但并不比雨靴昂贵,因此也应该平等对待。

    好,当我们跟孩子都在心中形成一道分界线之后,就可以学以致用了。通常,我们的收入,尤其是固定收入,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

    上次我们讲“零用钱的正确使用方法”时我们说了,孩子的零用钱应该分为消费、储蓄和捐献三部分,当时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按照7:2:1分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把用于消费的这个“7”再分一下,其中给4份用来消费必需品,给3份用来买“想要”的东西。所以,一个比较完整的收入分配大概可以是4:3:2:1,4份必需品,3份想要的东西,2份拿来储蓄,1份留作捐献。

    当然,有些家长还不想让孩子太早拥有足够多到可以去区分“需要”与“想要”的零花钱,那就让孩子把收到的钱当中的7份,拿来买他们该买的东西,但是,每次消费的时候,都应该提醒孩子确认,他们有没有把钱花在错误的类别上。

    三、如何改变孩子已有的错误观念?

    接着,你可能现在还会有另外一个烦恼: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不小了,应该怎么改变他已经有的错误观念呢?毕竟,现在我们身处在一个欲望强烈的时代,商家无孔不入,每时每刻都在告诉我们,消费才会令人快乐,幸福是“买买买”来的。

    那在孩子观念形成时期,如何让他们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分清“需要”和“想要”呢?以下的几个做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清点存货”。就是说,让孩子清点一下自己现在拥有的物品,让他们列个清单,并且归类。比如说,玩具类,自己有多少公仔,多少汽车模型,等等;衣服类,让孩子自己数一数现在有多少运动鞋,多少帽子,多少衣服,等等,这样做一次清点。这个过程,孩子有机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东西,父母为孩子做了多少努力,从而让孩子能更清醒地判断是否真的有必要买某些东西了。

    第二,践行“一出一进”原则。这是极简主义者们比较喜欢的概念。每次孩子想买新东西回家的时候,爸妈就得要求孩子得先处理掉同款或者相似款的东西,保持家里总的物品数量不变。

    比如,孩子要买一双新鞋,得确保有一双旧鞋要处理掉。换句话说,如果明明有一双类似的旧鞋还能穿,孩子并不想扔,那就不能买新的,除非这个新的,的确在功能上或者款式上,跟旧鞋有着明显的不同,完全是两双鞋,完全不能取代旧鞋,当然这个度,是人为把控的。家长也要做好表率。如果家长觉得有压力,也可以先从部分品类开始。比如,仅仅从上衣开始,从服装开始,或者从电子产品开始,逐渐变成所有品类都能做到“一出一进”。

    第三,鼓励孩子了解商品的隐藏成本。这是个绝佳的锻炼方式。成年人也常常会在买东西的时候忽略掉它的附加成本。

    比如买车之后我们还要支付油费、保养费和保险费,有很多人还会买些装饰,甚至改装车辆,这些费用也相当可观;我们买了手机,需要支付话费,常常要再买手机壳、贴膜、下载一些付费应用;就连我们买一件时髦的大衣,也要承担它的干洗费用。

    虽然这些可能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还有些距离,但完全可以给他们讲这些例子,让他们从小就学得“精明”一些。

    当然,跟孩子有关系的例子也有,比如,孩子如果总喜欢吃甜食,那么隐藏成本就是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比如要减肥,要看牙科医生啊;孩子如果喜欢买玩具,这个玩具如果大概只能玩个三五次,之后孩子就厌烦了,那么家长就要给孩子估算每次玩玩具的成本,让他自己心里有数。

    在之后的课程里当我们学习到更多关于孩子自己赚钱的内容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把商品的价格跟他们自己需要工作的小时数关联起来,这样,他们将会更清楚付出每一块钱意味着什么。我们不是要孩子变得抠门,而是要他们学习变得精明,变得理性。而且只有这样,他们用钱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幸福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让孩子明白“需要”与“想要”,以及学习了蓝思恩德界限,还学习了如何跟不同年龄的孩子讲解这些概念,并且让孩子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从小做一个精明的、理性的消费者。

    希望这期也对大家有所帮助,咱们下次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孩子明白需要与想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we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