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经受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认识,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虽然在走上社会后,也会意识到这种刻板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长久的应试训练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
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一场会议的最后往往是提问环节,当演讲者请大家提问时,现场没有一个人提问,演讲者很尴尬,只好草草收场。
还有一种情况,演讲者说同意的请举手,然后问不同意的请举手,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两次都没有举手。
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具有普遍性,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篇小说《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人的性格普遍比较内向,谨慎,不善于表达自己。归结于性格的原因,看似合情合理,不仅大家都容易接受,而且很安全,谁都不得罪。但是,这也意味着安于现状,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和改变。
如果我们想通过提问获得帮助,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首先,自己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仍然没有解决,再去向别人求助,求助时除了说清楚问题是什么,也附上自己的思考和尝试,这样的问题,别人更愿意回答。
其次,又大又模糊的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这样的问题,别人无从回答,即使勉强回答,对提问者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还有,不要通过提问偷懒或者要标准答案。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大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问者和回答者的思想碰撞,对双方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