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外参加培训班,晚上无聊去操场散步,边走边翻看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同事在单位公众号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是关于七一党日活动的资讯,里面有很多活动图片,为此很多参加活动的同事都在这篇文章中露脸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点赞的都是参与这次活动的同事,一些平时不喜欢给别人点赞,但却参与了这次活动的人也点赞了。
由此,我还联想到一些有趣的事实。
我有一个习惯,在周末有空时写篇文章,记录自己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篇幅都不长,只是为了记录,就像拍照片记录景象一样。有时候写文的过程中会想到一些有说服力的论据,但是又记不清了,就会花些时间在以前读过的书里面找、在印象笔记里找,实在找不到就在网络上找。由于写作水平和见识有限,写完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每一次写完,我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篇文章比网络上很多文章都写得好,一定会有不少点击量。可是,几乎每一次我都会失望,因为并没有很多点击量,事实证明我写的并不好,只是我自己认为写得好。然后我会安慰自己说,反正我是为了记录,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点击量和关注都是练习写作的副产品。
商学院讲师刘润老师有一次讲了自己吃小龙虾的经历。他特别喜欢吃小龙虾,便在网上订购了几盒朋友推荐的下龙虾虾球。本以为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就行了,没想到,这家的小龙虾叫做“啤酒麻辣小龙虾”,给出的建议吃法是:买一罐啤酒,把下龙虾虾球加热后,再倒入啤酒,翻炒出锅。他真的照做了,居然特别好吃,秒杀全国各地的大酒店。
很多妈妈们都喜欢在朋友圈晒娃,觉得自己的娃最可爱,至少也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娃之一,而其他人未必有同感。但是,统计学告诉我们,如果“可爱”有衡量标准的话,其实全世界有一半的娃都丑到了平均水平以下。妈妈们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娃最可爱,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她们参与了生娃这个过程。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就越深。
在商品营销领域,消费者身上也会呈出现这样的行为特征:当我们对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刘润老师讲,运用这一理论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比如投票、选择、搭配等;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把30%的工作留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用户心中价值倍增。
明白了这个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小米的营销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它让早期用户参与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功能和体验设计,获得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他们成为扩散的起点。
还有,一些烘焙零售业,他们的门店有一些操作台和一排椅子。顾客可以在这里动手制作蛋糕,然后再花钱买走自己的作品。据说这项DIY业务深受用户喜爱,且毛利颇高,比门店卖成品蛋糕更高。尤其是把蛋糕当成礼物送给别人时,人们总会认为自己亲手做的蛋糕比买的成品蛋糕更有诚意。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当我们了解到一些营销领域的经验和套路,认识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就能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