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在皇位的争夺上,福临有两位劲敌,一位是豪格,即福利临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位是皇太极的弟弟,福临的叔叔。
两位对皇位的争夺战很激烈,上篇有详细讲解。这篇分享顺治即位后,多尔衮摄取权这个阶段。
顺治即位,多尔衮摄权。
大清国一直酝酿着一件大事。
清朝统治阶层,内部虽然有纷争,但对待明朝的态度却是相当一致。无论孝庄、多尔衮,还是济尔哈朗、豪格等人,都有着一致的目标,那就是:南下!夺取明朝的江山!
为此,顺治大位刚定,即由辅政王多尔衮下令,派济尔哈朗、多铎统大军南下,出征宁远。
大清正打算有更大的举动,李自成却先他们一步摧垮了明廷。
崇祯帝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护驾。
崇祯帝失望至极,自缢于煤山寿皇亭海棠树下,临死前在衣襟上写下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明朝至此灭亡。
李自成率大军从德胜门入城,明朝官兵投降。不久,天津、涿州等近畿官兵也纷纷投降。为消灭明朝在北方的残余势力,李自成将吴三桂父亲关了起来,逼其写家书劝儿子投降。李自成还派人送去四万两银子犒赏吴三桂,企图将吴招降。
多尔衮豪气冲天,决心倾国而出,“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孝庄太后全力支持多尔衮,她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将满洲、蒙古兵的三分之二以及汉军全部,交与多尔衮率领。
在她的安排下,顺治皇帝于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八日,在笃恭殿赐多尔衮敕印。
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地位与权力更加至高无上。孝庄如此用人不疑,显示出她高明的政治眼光。
如果换了别的皇太后,恐怕难以有如此的器量和胆量——让已经非常权重的人带走几乎所有的精锐力量,而且不给多尔衮任何监督。
换个角度来看,此时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已非常密切,孝庄自信可以处理好与多尔衮的关系。
孝庄对入主中原是如此热衷,以至于故老相传:多尔衮本人贪于安逸,是在孝庄太后的一再督促下,才发兵南下的。
清军大胜的消息迅速传回盛京。在孝庄的吩咐下,福临以皇帝的身份向前线将领发去诏书,勉励他们再接再厉,成就大业。
孝庄想得非常多。她已看到了入主中原的曙光,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她内心里隐藏着深深的忧虑。
她在想:倘若摄政王多尔衮夺下北京,他还会甘愿让福临当皇帝吗?
李自成对吴三桂恨之入骨,返回北京后,先将吴三桂的父亲及家人杀掉,然后急急忙忙登基称帝——算是为自己圆一次梦。
可是他已经没有保卫北京的斗志,称帝后的第二天,便放弃北京,向关中撤退。撤离前,李自成下令焚烧紫禁城。大火之下,主要建筑多被烧毁。
清军乘胜西下,势如破竹。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一日,清军到达北京畿辅通州。
吴三桂请求护送崇祯太子入城,多尔衮不许,令吴三桂绕过北京城,继续追击李自成的军队。
五月二日,京城内的明朝官吏们伸长脖颈等候太子进城。没想到,他们叩拜的并非太子,而是身着盔甲的多尔衮以及满清铁骑。
明朝官吏们尚在惊愕,多尔衮已带领大队人马入城,进朝阳门,然后西行,直奔紫禁城。
满清铁骑入城,故明官吏以及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再次处于惊恐不安当中。
多尔衮为争取民心,巧妙地以“为明朝报仇者”的身份出现,并传令:从初六日起,为崇祯帝设位,哭临三日。
五月十一日,多尔衮宣布将解除清军的严密封禁,使京城百姓松了一口气。本来,多尔衮已下达剃发令,并将是否剃发视为是否真心投靠清朝的依据。
但那时关内的汉人,普遍保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认为剃发是奇耻大辱,所以对清朝此举极力抵御。
多尔衮见剃发令容易激化满汉矛盾,于是决定暂时缓和一下,二十四日,谕告兵部说:“前段时间,因为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所以令他们剃发,以此来区别顺还是逆。现在听说此举不合民意。从今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经过一系列措施,多尔衮成功地控制了京城。二十七日,多尔衮入武英殿,坐上皇帝宝座,摆设故明皇帝专用的仪仗,鸣钟鼓奏乐。大学士冯铨等人率领文武群臣上表称贺。
此时,多尔衮威名播于天下。中原之人,只知有九王(即多尔衮),并不知关外有小皇帝顺治。
顺治的后人乾隆皇帝评价:“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这种情形正是孝庄和顺治所担忧的。尤其是孝庄,日夜等候多尔衮的来信。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满族的汉族新臣民,多尔衮意识到,即便自己想做皇帝,此时也远远不是时候,绝不可以使大清内部产生巨大的纷争。
想到自己钟情已久的孝庄,多尔衮脸上多了一层笑意。他显然既要江山,也要美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只要稳稳地掌握住大权,想不想当皇帝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多尔衮本人没有儿子,如果侄儿顺治日后甘愿奉自己为义父,不也挺好吗?假如真是这样,多尔衮又何必非从顺治手中要那个名位呢……
也许就是上述这些想法,促使多尔衮做出决定,迎接孝庄与顺治来北京,将大清的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
除呈送迁都奏疏外,多尔衮还建议由内大臣何洛会出任盛京总管。何洛会是多尔衮的亲信,很显然,多尔衮并不放弃对盛京(也就是东北)的控制。
孝庄见到多尔衮的奏章后却十分欣喜。她与多尔衮一样,有平定中原、君临天下的壮志,所以坚决而果断地支持迁都,并努力说服了朝中持不同意见者。
临行前,孝庄、顺治等专程前往安葬皇太极的昭陵(今沈阳北陵),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
孝庄与孝端两位皇太后亲率众妃及公主等,在皇太极宝宫(骨灰罐)前默哀,跪献三爵,行三叩首礼。
孝庄默默祈祷,希望皇太极在天之灵,保佑他们的儿子顺治成为一代圣君。她看着丈夫的宝宫,心中不免有点伤感——此次一走,恐再无见面之日了。
队伍到达了蒙古地界。蒙古王公、贝勒率人朝见,在孝庄的张罗下,顺治设宴款待,并赐以财物。
十一天的长途跋涉后,队伍距北京城只有七百多里的路程了。此时,北京城内突然传出谣言,称:“清朝皇帝进京后,将杀万人祭祀大旗,并放抢三日,老年壮年一律杀光。”京城百姓一片混乱。
多尔衮赶紧发出传谕,表明:皇帝此次将家属一起带来,就是为了安定燕京的,绝无恶意。
他下令:“严厉缉捕奸细及煽惑百姓之人。”多尔衮还广泛调动起汉族官吏进行疏导辟谣,使京城秩序再次稳定下来。
顺治帝来到行殿前,诸王大臣跪在两旁迎接。钟鼓悠扬,皇帝仪仗缓缓进入宫殿。
对天行三跪九叩礼后,皇帝升座接受群臣礼拜。
由多尔衮率领,诸王大臣首先向并坐于正中偏西的孝端、孝庄两太后行三跪九叩首礼,接着到坐于正中偏东的顺治皇帝前行大礼。
双方见面,自是说了不少亲切话。两宫皇太后与皇帝均对睿亲王的功劳大加赞赏。
次日,顺治帝进入北京城,从正阳门向北进入紫禁城,暂时与母亲孝庄一起,居住在皇宫中破坏较小的宁寿宫中。
入宫后,顺治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行登极大典。
多尔衮授意礼部,择定十月初一为吉日,举行定鼎大礼。多尔衮将这一意见禀告两宫皇太后,两宫皇太后无不欣然同意。
这天一大早,顺治帝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亲往南郊天坛,举行祭天仪式,读祝文。其主要内容就是:“承祖宗功德,倚任贤亲,救民水火,扫除暴虐,抚辑黎元,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明确表示:“臣祗荷天眷,以顺民情,于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年,率由初制。”
祝文读完后,君臣再行礼,经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祝帛、焚祝帛等程序,顺治皇帝南面独坐,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
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一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去世,大清名义上由顺治帝统治。而实质上,这是多尔衮专权的时代。
他先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接着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又免除了参谒时的君前跪拜,后来又被加上皇父摄政王的尊号。去世十天以后,他被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他将政治军事大权集于一身,毫不留情地打击反对他的官僚。朝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他比肩。
即便是曾经名位在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一再受到排挤,先被降为辅政王,后来辅政王的称号也被褫夺,改由多尔衮的胞弟多铎继任。
济尔哈朗慑于多尔衮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即使这样,济尔哈朗仍然一再受贬,十分压抑。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多尔衮的霸道也是有名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埋没他的文治武功。
先说文治。
面对入主中原后的新形势,多尔衮迅速调整了国策。在内政方面,他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制度。中央机构,设置了新的三院八衙门。
地方机构,更是仿照明制。在用人方面,多尔衮虽然首先照顾满族人的利益,但他意识到治理汉人就必须重用汉官。
且不必说范文程、洪承畴等人早成为多尔衮集团的核心成员,就是投降过来的官吏,多尔衮也不吝奖赏,授予他们重要的权力。
对于明朝的弊政,多尔衮汲取教训:尽量减轻赋税,争取人民的拥戴;严格限制太监的权力,防止再次出现明末阉宦专政的末世气象……种种举措,使国家的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均趋于完备,缓和了刚入关时满汉之间的激烈矛盾,为大清稳固的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武功。
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向驻守西安的大顺军队发动猛烈攻击。
顺治元年,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满、蒙、汉大军三万余人,取道大同,向榆林、延安进兵,然后南下西安。
多尔衮的胞弟多铎则被任命为定国大将军,率孔有德、耿仲明部两万精兵,从河南怀庆直攻潼关。
两支军队预定在西安汇合,试图将起义军一举消灭。沿途之中,清军与大顺军队多次展开激战,双方均有损失。
清军一度失利,阿济格、多铎均有过退兵的想法,但遭到多尔衮的严厉斥责。多尔衮以超人的魄力,主导着清军的步伐,不断督促前进,并增援兵力与火炮。
清军最终获得大胜,李自成被迫撤离西安。清军继续追击,数十万大顺农民军被瓦解,李自成也不幸壮烈牺牲。至此,清朝最大的对手被清除,清军控制了数省的疆域。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二十八日,多铎奏报,平定江南。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在多尔衮的统一指挥下,清军铁骑纵横南北,驰骋东西,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王朝,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劲的对手,征服了一片又一片富庶而广阔的领地。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大清江山是多尔衮率兵打下来的。
多尔衮的功劳越大,他的权力也就越大。虽然他口口声声告诫群臣:一定要尊敬皇帝。但这只能更加显示出他的威权。
他一言九鼎,具有至高的地位。
他建造了与皇宫一样气派的王府。为了办事方便,他将玉玺拿回家中,随时取用。
他有意让孝庄与顺治母子分居,一月见不上一次,以此来弱化皇权。他故意不给顺治请汉文老师,以此弱化顺治的治国能力。
事实上,多尔衮权力之大,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自己称帝。但多尔衮始终没有称帝,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
到底是什么人制约着多尔衮,使他有所收敛?
答案只有一个,能牵制住多尔衮的只可能是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是否有下嫁多尔衮,与多尔衮有私情呢?
这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的一个问题。
如果太后真的冠冕堂皇地下嫁,多尔衮死后,弹劾多尔衮的奏折就不会明目张胆地指责“多尔衮娶豪格福晋”的事实。那样显然是在讽刺当朝太后,也将为顺治皇帝所不容。
但是否因此就否认了孝庄与多尔衮的暧昧关系?也不可以。故老相传,能传播如此之广、长远,并非空穴来风。
即便为了儿子,孝庄不可能不与多尔衮有暧昧关系。同样为了儿子,孝庄在情感的处理上有一个底线,
即:无论如何,不能让多尔衮完全如愿,不能公开下嫁多尔衮。否则,自己的儿子顺治将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多尔衮没有儿子,孝庄可以让顺治在名义上成为多尔衮的义子,以此来制约多尔衮。
因此,她可以容忍多尔衮自封“皇父”。但多尔衮再想更进一步,却是孝庄坚决不同意的。
不能说孝庄对多尔衮没有深厚的感情,但与伟大的母爱相比,显然还有不足。
多尔衮在胶着的情感纠缠中深感悲痛。出于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为了给孝庄看,他开始悖理行事,纵欲无度。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39岁,身体多病,非常虚弱,但他不仅纳豪格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妃,还与朝鲜公主成婚于连山。
并越级追封自己的母亲乌拉纳喇氏为孝烈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又征调全国一年税银总额的百分之十二为自己在热河建宫殿……种种举措,多尔衮似乎不再有任何顾忌,将自己置于皇帝的位置。
多尔衮是有当皇帝的心思的,但因为被孝庄牵制,才选择摄政。
或许是因为人拥有最高权力后,什么都能得到时,开始变得任意妄为。
顺治帝幼小,觉得毛头小子没啥威胁,不让顺治学习汉文、孝庄与顺治母子分离等,拉长自己摄政的时间等这些,都让顺治帝对多尔衮产生讨厌、愤怒、怨恨等情绪,进而导致离世后的掘墓事件。
无风不起浪,恨也不是无缘无故就会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