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称得起圣人的共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曾国藩算是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格局,从他日记中一段话可以看出:“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从这段文字中,曾国藩是把自己放进天地和众生之中,达到了儒家万物一体同仁的那种格局和境界。
2
曾国藩办团练的格局。
曾国藩办团练,不仅在于保家乡、保湖南,在于实现为《大学》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在办团练准备出兵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和幕府班子拟就了著名的讨粤匪檄文,可以说站在中华传统文化道统的角度,历数其“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也。尽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荆。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在檄文里通过攻击对方颠覆人伦、信奉外国宗教,认为是自有文化以来的最大的破坏,动员凡读书识字者都应该起来捍卫道统,把自己师出有名立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3
曾国藩不反的格局。
曾国藩是汉人,研究清史的一些专家在上世纪曾经研究为什么曾国藩不借机把腐败的清王朝给推翻了?
曾国藩是有反的能力的。
自从清朝绿营主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以后,曾国藩的湘军成为围攻南京的主力。到1864年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曾国藩手里除了曾国荃掌握的湘军绝对主力,可以动员的湘军和淮军可以达到30万之多,可以说操天下之权柄。
据记载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经带领人劝进,实则是劝反。也是据说,熬了一个晚上,曾国藩没说一句话,只是反复用水在桌上写:“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言明自己没有反意。
这些野史记载,无据可查,但推断是有可能发生的。
曾国藩在此之前曾经接触过李鸿章的洋枪队,也和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一些有识之士了解世界格局。他和赵烈文一致认为,国家民族正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转折时期。一方面深感于朝廷昏暗,没有能力应对这种横在民族国家前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这种变局不是三千年以来中国为中心的王朝兴替,自己即使侥幸成功,预计天崩地裂只有50年左右的时间,有什么用呢?
1864年加上50年,1914年,预测的很准。
1912年,内忧外患双向夹攻下的清王朝被武昌革命起义给推翻了,民国建立。
4
功成不退看曾国藩的格局。
曾国藩被封侯之后,势力和声名达到人生顶峰。这也是功高震主,最容易“狡兔死,走狗烹”,身死家没的时候。
曾国藩在功成之后,未等朝廷动议,主动裁撤湘军。裁撤掉了手里大部分的湘军,以让猜忌的朝廷放心;因为早有准备,被裁撤人员乐得带着丰厚的遣散费回家,裁撤工作很顺利。
再就是,公布曾国藩日记,把每天的记录大白于天下,以示没有反心。
第四条措施,是大部分湘军都裁撤了,但是留下自己兄弟曾国荃的5万湘军主力,手里有兵有实力,显示出与朝廷有分庭抗礼的资本,欺负人也别太过分。
最后一条,就是功成之后不退休,不贻人口实,听从朝廷调遣。从追缴捻军、到处理棘手的天津教案、马新贻案,曾国藩的态度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从不谈条件。
功高震主而得善终者,是需要大格局的,曾国藩羡慕唐朝的郭子仪。其实,他的善终谋略,可以与郭汾阳媲美。
5
曾国藩也是对外开放、开启洋务运动的格局。
曾国藩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肇启,创造了许多国家开放的第一。
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曾国藩可以说是开启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第一家现代兵工厂。
1861年秋天,在经过朝廷同意后,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不大,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1864年,曾国藩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金陵内军械所的基础上筹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第一个派人(容闳)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
第一家现代翻译馆。
曾国藩发现,洋人制造机器,都是根据书上的数字推算而来,一切按照图纸的标准来办。但是,由于制造机器需要的书籍,都是外文资料,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要照此来制造机器。
因此,曾国藩于1867年奏报朝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聘请中外学者主持译务,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
“据1909年翻译馆所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统计,翻译馆先后共译书160种,是近代中国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翻译馆出版的书籍,涉及兵学、工艺、兵制、医学、矿学、农学、化学、交涉、算学、图学、史志、船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格致、地学、天学、学务、声学、光学等方面,为洋务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批留学生。
曾国藩在1860年一份奏折中提到:“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迂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请求朝廷以官方的名义,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40名留美幼童启程。最终,共有120名中国孩子远赴美国留学。
只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启程的时候,曾国藩已经去世几个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