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
1、反正我怎么努力,我都学不会,我是学不好这门课的。
2、我什么都做不好,一无是处,我的一生注定是失败的。
3、爸爸妈妈都很忙,他们没时间陪我,我现在也觉得无所谓了。
4、我孩子怎么什么都比隔壁孩子发育慢啊,怎么教都教不会,他就不是这块料,还是放弃吧。
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是不是经常出现,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而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叫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叫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以上我所举例的行为都是某种形式上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提出
1967年-1970年,三年时间内,马丁塞里格曼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赛里格曼以狗为样本做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将狗分为两组。
第一组小狗在通电后,感受到难受,就直接跳过去了,跳过去就安全了。
第二组小狗在通电后,由于捆绑住了,跳不过去。
在这个实验每天持续一小时,进行了7天以后,有了以下发现:
1、第一组小狗仍然采取行动,直接跳过去。
2、奇怪的是第二组小狗已经无任何的逃脱行为。它痛苦的躺在地上。甚至把捆绑的绳索取掉以后,小狗依旧没有逃脱行为。
实验还在进一步进行:
每次通电的时候,会有警铃发出声音。
第一组小狗在警铃刚发出的时候就立刻跳过去。
第二组小狗在听到警铃,不通电的情况下,也表现通电时的难受状。
通过多次类似的实验,心理学家形成了心理学结论:
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心态定型的分类
习得性无助心态在生活中真的无处不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生存相关、智力相关、心理相关以及精神相关。
生存相关(吃穿住行):
比如说冷热,本来人都有主观感受冷热的能力。小朋友觉得冷,就多穿一件衣服,小朋友觉得热,就会自己脱掉一件衣服。但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很冷,你必须把衣服穿着。太热了,你不能穿这么多。这个时候,小朋友的冷热就被父母或他人决定了,而丧失了自己主动判断的能力。大脑就不会自己判断了。生存感受被剥夺。于是,孩子就形成跟生存相关的习得性无助,凡事没有自己的判断,就跟个牵线木偶似的被牵着走。
智力相关
比如:孩子做题,每回都出错,就会形成一种想法,他会认为自己永远没有办法做对。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种子,这个种子会随着后面更多的努力后失败,这就犹如被拴住绳子的小狗,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种子随着失败次数增多,一步步扩大,扩大到最后,再也不努力了,反正会出错,做完以后就会产生无助感,痛苦的忍受着也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心理相关
比如:孩子想要得到陪伴,怎么哭都得不到陪伴,于是也不大声哭了。以后就算是得到陪伴,也不会有任何高兴和兴奋的表情。就像木头人似的,不再有情感表现。这样的孩子,以后成人以后,不会建立情感,不会有感恩,有的都是对人类的敌视。
以上就是心理相关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精神相关
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一无是处,我的一生注定是失败的。这种想法就是精神相关的习得性无助表现方式。
矫正方法
如果孩子或者我们自己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种子或者已经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习惯,还有矫正的方法吗?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正确归因
正确归因四象限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QQ图片20180228172741.png我努力不够,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努力不够,是外界的原因
我命该如此,是自己的原因
我命该如此,是外界的原因
只有一种归因是正确的:那就是我努力不够,是我自己的原因
创建游戏场景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主动行为的改变来达到自己“赢”的目的。他就会体会到自己一点点的通过努力,结果会改变。
但是玩游戏也有需要注意的事项:
1、从简单的游戏开始。简单的游戏可以完成,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康的。比如,上兴趣班,教孩子画画,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按照标准,要求来画画,不允许孩子用自己方式来画画,那这个时候孩子的智力有可能提高,但是内心却是不快乐的。
我宁可孩子心理健康,开心,珍惜生命,智力正常就可以了。
2、如果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输了,表现出不好的情绪。这个时候父母故意让孩子赢,这又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叫习得性依赖,他就会依赖父母,依赖外界。
情景操作
1、向孩子展现自己的努力,外显孩子的努力。
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2、创造共同完成任务的场景:在场景中,让孩子看到父母通过努力改变了现状,并影响了结果。
3、关注孩子努力的事情,以及孩子心中期待的目标,不断寻求两者之间的匹配。在孩子感到困难时,提供台阶,比如提供简单的题,再循序渐进提高难度。
4、不要教孩子,教孩子,孩子心理就会产生依赖。而是正确的示范。明确孩子的目的和他的努力的情况下,帮助一点点。
关于自己的一点思考
我本人就有很强的习得性依赖心理。比如说学习这件事情,不断的听各种老师讲课,觉得每一位老师都有道理,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