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点,过于勤奋是一种病,得治!
《学习之道》第二章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不断进行切换。
专注模式启动时,大脑中对应的前额叶皮层被激活。这种模式习惯于将遇到的问题与已经习得的一些知识或者技能相连接,在固有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很容易陷入到“思维定式”中,令问题止步不前,毫无进展,或者也可以说“一叶障目”!
此时,就要想办法启动发散模式了。可以给注意力稍微放个假,喝杯咖啡,散个小步,或者撸撸猫,侍弄侍弄花草,然后换个角度去思考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专注模式就像一支手电筒的强光模式,它照得更深远,光线更集中,光线更强烈,但它的死角范围更大,光线之外的广阔空间极有可能藏着答案,但它就是看不见。而发散模式更像是手电筒的弱光模式,它照得更广阔,光线比较分散和微弱,有助于你发现自己之前的视野死角,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后,再启用专注模式去深挖它!
如果对一个问题不太理解,可以去搜寻不同专家的解答。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阐述,这样,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养成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第三章 学习就是创造。
遇到问题不要着急,要深入问题的本质去探究,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就连在严谨的数学学科中,勾股定理的证明都有至少300种方法,更何况是在艺术或者文学领域了。其实,技术性的问题及其解答在某种程度上和诗歌是一样的!
当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挫败感。不要沮丧,这恰恰是在提醒你,该转换到发散模式了!你可以小睡一会,或者冲个热水澡,或者出去散个小步,这样,发散式思维可以在后台运行起来,继续去解决之前遗留的问题。但是不要去玩手机,和朋友聊天或者看电视什么的,这些行动会将你的思维拖入另一种专注模式,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再一个问题就是复习的时机问题,对于掌握新知识很重要!掌握了一个新知识后,最好要在当天把它拿出来复习一遍!并在接下来的几天或者几周重复,即间隔性重复(不是一次复习二十遍,而是分五次复习,每次复习四遍)的方法,用专注模式让这些知识的种子在你脑袋里扎了根,接下来发散式思维会让它继续自由生长,为你所用!
所有讲学习的书里面,都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以慢为快!成甲的《好好学习》里说学习之前先摆好心态,一个重要的心态就是慢下来,并且以曾国藩的用兵之道为例,总结出了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打仗之前先抢占有利位置,扎好大营,挖好战壕,打好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再去攻打敌人!禅绕画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以慢为快”,在慢的前提下,专注于当下,一笔一划,无限可能!
大道至简,世间的道理都是想通的,而练就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抓住主要矛盾的本领,才是真正的智慧!加油哦!
第四章 组块打包
要想将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其实就是将新知识与自己脑子里的旧经验整合,形成新的神经回路,然后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应用,让它强化,直到嵌入到你的长时记忆中,能够被潜意识指挥而自动执行,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
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第一,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新知识(专注模式)。
第二,理解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将新知识和旧经验打包组块,整理得清清楚楚,这时脑子里面的神经链初步形成。
第三,大量重复的练习或者应用。让联系很微弱的神经链变得更强壮,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所以,习得新知识或者技能后,一定要在24小时之内再复习一遍,之后可以适当延长复习的间隔时间,到几天一次,一周一次,几周一次,一月一次,直到它完全属于你,你可以自动完成它!
对于一种技能的学习大概是这样的!而对于某一个理论呢?就是不断重复应用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把问题转移到更加广阔的背景中,纵览全局,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一章里面还讲到一个特别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每学完一章之后,合上书本,自己复述你理解的内容,这个反刍输出的过程,比重复阅读三四遍的效果都要好得多。我的这些笔记,就是阅读之后的反刍。这是训练学习力思考力写作力的好方法,长期坚持,必将获益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