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先锋898电台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却在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习闭嘴。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个金句,太有意思了,确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话语,让人觉得学习闭嘴很有必要。我公司有个男同事,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也有房有车,却老是被一群小伙伴打趣为单身狗。我一直以为是小伙子要求高,或者是在等待缘分。直到上次五四青年节的联谊活动,我才发现小伙子单身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联谊的游戏活动结束后,青年男女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聊天,互相认识下。我听见小伙子跟一姑娘絮絮叨叨说话,简直就像是一直苍蝇一直在嗡嗡嗡,姑娘几次开口都被他打断了…我在旁边听得尴尬癌都快犯了,真是替这哥们着急,恨不得拿根拉链把他嘴巴拉上。果然,做在小伙子对面的姑娘尿遁了,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能理解,也许他只是不想冷场,可是总是自顾自说的人谁都不会欢迎的。
学会闭嘴除了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很重要,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人子女的都有一感受,妈妈总是特别喜欢唠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有人说那是幸福的唠叨,可是你若每天都处于这唠叨的环境下,我估计你很快就会觉得受不了的。为人父母的,也有一感受,这孩子越长大越让人操心,总是不断地挑战我们脆弱的心理底线:明明快迟到了刷个牙还慢吞吞,下到楼下,发现拖鞋没换;天天在家玩世纪大战,稍微不注意,屋子乱成了灾后现场;一点点小事情,她就火山爆发,哭得地动山摇…这让我这当妈的如何忍受!!!真是忍无可忍!!!可是就算你用尽洪荒之力与她讲尽道理,或者是吼她,甚至威胁,可她依旧我行我素,该哭还是哭,该玩还是玩,该拖拉还是拖拉…无解吧???要不,你试试安静下来,抱抱她,轻轻拍拍她的背,听听她的小委屈,或许她的抽泣声会越来越小。很多时候,孩子不是需要我们所谓的道理,她只是简单地想要有个听她说话的人;妈妈也不是一味地只会唠叨,她可能只是很久没人听她说话了。
学会闭嘴,不但体现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我觉得还体现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演员陈坤曾发起过多次“行走的力量”,在徒步的过程中,他要求队员们保持静默,不能发声。我一直很奇怪他的这个决定,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要求呢,大家在行走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不是更有助于培养感情么?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一直到这两天才有所感悟:我们总是在跟不同的人对话,关注不同的人和事,唯独忘记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想,越是在行走的艰苦过程中,越是容易倾听自己的心声,认清自己最根本的需求。
学会闭嘴,还应该是个学习输入的过程,而我们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输出的过程。如果只有输出,没有输入,那输出的内容会多么苍白无力,谁愿意去听你说什么呢?只有闭上嘴,好好专注输入的内容,那你的每一次发声才能引人注目。所以,我们要用一辈子时间学习闭嘴。
网友评论
不得不说,战友这个标题就很吸引人,如果一篇文章让人记住一句话就成功,你的标题就可以足以证明文章的成功。
所以,接下来我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它放到我的“金句库”。
我看到,你的文章从四个角度谈“闭嘴”的意义所在:异性交往中,亲子关系中,个人内省中,倒逼输入中。
这里,我又不得不说,你文章中的另一个优点——讲故事。
没有太多的说教。
每个角度的路径都是这样:先一句话说明观点,并且还加了粗;就是讲故事:同事、他人、明星的故事。
这样的行文有骨有肉,很饱满。
如果硬要挑骨头的话,我的感觉是,最后一个角度“学习闭嘴,还应该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逻辑上与前三个不是特别紧,如果能够删除或过渡更自然一些,也许读来会更顺畅。
但总的说来,你的文章值得一读,也希望读你更多的精彩文章——一直!
看完整篇文章,感觉,哦~好有道理。
先从广播引入,到最后一段,有一个升华,输出和输入的比喻很好。
学会闭嘴,静下来思考,用爱的方式去交流,倾听自己,倾听他人,不紧不慢不骄不躁,温度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