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无助的表达。每一个感到无力的人不仅惧怕真实的、迫在眉睫的危险,他还因为焦虑而感受模糊的、未知的恐惧。对于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而言,恐惧反应都是与生俱来的关于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的回忆。
孩子的无助源自他对恐惧的敏感。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无助,因此我们会回应他的恐惧。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学会了利用自己本能的恐惧反应去实现个人目标。父母受孩子焦虑的影响越强烈,他们就越容易屈服于孩子的行动计划。
说到孩子的恐惧,恐怕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有自己一箩筐的故事。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打雷、有的孩子怕洗澡、有的孩子害怕一个人睡觉、有的孩子怕沙子、有的孩子怕水、还有孩子害怕去动物园……
我甚至觉得夸张一点可以说: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恐惧和害怕。
如果说大部分孩子的害怕都在一个正常的程度,那我认识的一位孩子,似乎就有些超出常规的认知了。
他害怕打雷,而且这样的害怕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每当天空开始闪电的时候,他就开始紧张和害怕。一打雷,他就会把自己的头蒙在被子里,双眼紧闭、浑身发抖,甚至还会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刚好走在路上打雷的话,他只能紧紧地拖住身边的人,闭上眼睛,一步一挪地走。他的妈妈想了很多的办法,甚至还专程去信了迷信,可都没有用。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怕打雷怕成这个样子呢?
但是,这个孩子并不是每次都怕成这个样子。有的时候,如果他在学校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他可能就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并且说自己在忙着干些什么,没时间害怕。这种偶然的例外又怎么解释呢?
德雷克斯认为,这样的恐惧是因为“孩子学会了利用自己本能的恐惧反应去实现个人目标”。他举了几个例子,指出不愿意上床睡觉的孩子,要么是因为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要么是因为自己不可以像大人或哥哥姐姐一样晚睡,他们痛恨这一事实所暗含的不公平。所以他们即便愿意上床睡觉,也会提出很多条件,比如房门必须一直开着、台灯必须亮着、必须有人陪着他直到他睡着、必须要握着妈妈的手睡觉……
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孩子那么小?他怎么可能这么“有心机”?
德雷克斯在这里所说的“利用自己本能的恐惧去实现个人目标”,孩子其实是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的,当你问他为什么害怕的时候,他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
曾奇峰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观点:恐惧,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逃避。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恐惧,其实是被压抑的攻击性。
一位丈夫,因为有了外遇而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生活过得十分痛苦,怕被别人唾骂、怕传染给妻子,甚至影响到了工作,一想到这件事就心跳加快、大汗淋漓。经过曾奇峰的抽丝剥茧,发现这位丈夫是一个道德标准比较高的人。他对身边的人有着深深的愤怒,比如小时候父亲的严厉,婚姻中与妻子的争吵,但他硬生生地将这些愤怒压制下去了。愤怒太多,总有一天会压不住的,于是就通过恐惧——害怕自己得艾滋病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普通家长不是心理咨询师,不必过度地去深究恐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机制之后,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德雷克斯认为,面对孩子过于夸张的恐惧,最好的做法是忽视焦虑。
记得达达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到了要睡觉的时候就异常磨蹭,每天的状态是奶奶催完爷爷催,爷爷催完爸爸催,我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催,越是催吧,他就越是慢。好不容易上了床,他会说他害怕妖怪,不敢睡觉,非要妈妈陪在房间里才可以。在这里,我会看到,达达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不想受到规则的约束。
我当时就直接给他手绘了一张“通往外太空的票”,所谓的外太空指的是我们的房间。上面写着使用期限、有效次数等等使用规则。
他如果觉得自己实在害怕,就可以使用这张票去外太空“避险”,但这张票是有使用期限的。达达很珍惜地使用着这张票,直到现在,那张票上面的次数还没用完,但他对于睡觉的恐惧却早已经消失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生气时,我们要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愤怒。愤怒少了,恐惧自然而然就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