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很刺眼很吸引眼球对吗?佳宝妈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引起您的注意,也不是泛泛而谈,是因为这件事真实的发生在了我儿子身上,佳宝妈不避讳不隐瞒,愿意分享出来,给大家以警醒。
这种事,并不罕见,各种媒体总会有报道,但是大家多数是以看热闹的心情和抱着侥幸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问题的。栾城五中去年“扇耳光”事件也曾闹的满城风雨,“风靡一时”。佳宝妈心犹戚戚焉。说实话,当时看了那个视频,我曾反思也反问过自己
“如果打人的是我儿子,我会怎么做?”
“如果被打的是我儿子,我又会怎么做?”
但也仅限于理论上的思考,并不真实,因为我对自己的儿子有这份信任,他不会充当施暴者,也不至软弱到被霸凌。
可是,当这件事情真实发生,而且被我深挖出来,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路历程,我最初的想法,我对这件事的反思,一直到最后我的决定,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也不是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可以想象的。
其实,我早在我家周同学的电话里捕捉到一些敏感信息,因为他总会在电话里提到一个人,说到他的种种不友好,而且我也多次在这边听到电话那端他对别的同学的辱骂,口出脏言,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也告诉过他,对某些人要敬而远之。每当周同学在电话里说这个人的时候,我都会制止,不让他继续,原因有二。
1,我想让他团结同学。学校就是个小社会,我想让他自己去处理,去碰壁也好,去试触也好,想让他自己去磨合。想让他用自己的经验去总结体会遇到比自己软弱的不如自己的该怎么样对待,遇到强硬的势力远超于自己的又该怎么样。
2,我能感觉到那边的势力,小男生招架不住,而且每天几分钟的电话时间,根本说不清原委,我也无法真实判断是否如我所想,我不能贸然出手,也不能立刻现身,又怕对方听到,招来更狠的报复,所以只能安抚。
坚持到周同学放假回来,我忙完工作,第一时间赶回家,跟小男生做了深层次的交谈。我才对这个事件有了确切的定论。
一个舍友被强按到厕所里吃屎,一个舍友被关到厕所里打,被骑在身上打被按墙上打被按地下打,而我家周同学是最被针对的那个,被骂、被掀被子、被吐口水、被在上下铺的楼梯上涂沐浴露,被按在床上打,被撬锁,被要挟零食。
听到周同学细数这些人的种种,我不寒而栗,我震惊我愤怒,我的第一反应是,绝不饶恕,严惩不贷,而且我有办法为他讨回公道,我有能力让施暴的三个孩子得到我想给予他们的任何惩罚。
可是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家周同学是最被针对的那个人呢?我想探究里边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有多少责任在周同学身上?我想知道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有所欠缺?
我开始了启发式的提问。
我只是听到了一些不好的结果,就是你们三个人被那三个人的团伙打(都是一百四五十斤的大块儿),给我说一些具体的事件。
“ ××总是插队,我不让,他就骂我”。
“他们总是挑衅我,还在背后骂别的同学,我不让他们骂,他们就骂我打我”。
“他们拉我跟他们做坏事,我不干,他们就诬陷我,整我。”
…… ……
听到这,我几乎找到了原因。盛怒之下,我开始斥责我的儿子。
“你为什么总是当那个出头鸟,他插队就插队,会有人管,而且班里那么多人,为什么你要站出来?他们骂别的同学就让他们骂呗,你能管的了他们?他们拉你干坏事,你不参与表明立场是正确的,为什么不躲出去,借着机会去洗脸洗脚,离开是非之地,为什么要给他们诬陷你的机会?为什么要跟他们站到对立面去帮助那个被欺负的同学,你知道会引火烧身吗?你知道你这样做就会把他们所有的火力都吸引到你身上吗?你知道你的作为就等于告诉他们‘我与你们势不两立,我跟你们是对立的’你完全可以装傻充愣,完全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听到妈妈这么不理解自己,不替他做主,反而训斥他,小男生的泪扑簌簌流下来。
看到小男生哭了,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不是你要求孩子做的吗?你要他心存正义,你告诉他“不惧强,不欺小”,你要他与人为善。这是你教会他的,也是一个人该有的品质。可是现在,盛怒之下,你却埋怨自己的孩子做事不够圆滑,遇事不知转环。
我陷入了沉思……
我儿子没有错。错就错在,自不量力,妄想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团伙”,错就错在,他忘了不管什么事都要先自保,要知道借力使力,要知道寻求老师与家长的帮助。
“为什么不找老师,自己解决?”
“老师每天都打、罚,有用吗?”
我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所遭受的那些惩罚不会自己消化,会变本加厉的还给别的同学。
我常以文人自居
不屑与鄙薄之人论是非
然,我是一位母亲
这才是我的第一身份
也是我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名片
我心中烧着一把火
您别劝我
息怒 息怒
吃亏是福
这样的话
我能说一火车
这头到那头
不带重复
事儿,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谁都可以 高谈论阔
一笑而过
任你悲悲戚戚
我自 清风与明月
我情怀如是
谁说文人常大度
只是未到伤心处
都说 女子本弱
为母则强
我可上九天揽月
下五洋捉鳖
我能好商好量
也可不退不让
我有我想守护的人
我胸膛充满正义
我有你不可跨越的底线
任谁 也不能挑战
一个母亲的 威严
这是我那天发表的心情。也做好了手持挞鞭,维护正义,替他们讨公道的准备。(也确实已经这么做了)
可是夜深人静,当我冷静下来,我开始探索事情背后的原因,因为我觉得无论多么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越糟糕的事情,背后可能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这个事件里面涉及到6个孩子。一方是霸凌者,一方是周同学和那两个被打的同学。
我首先分析自己的孩子。
虽然是受害者,但事情并没有那么遭。
第一,周同学正直,且敢于反抗,虽然打不过,但是敢于还手。
第二,我和他之间有情感链接。当他遇到了问题 ,他不隐瞒,他会让我知道,他会向我求助。
第三,在这个事件的发现,发展以及处理上,他能深刻体会到,我重视他的一切问题。他会知道他的妈妈会为他挺身而出,不会让他单打独斗,并且他也知道,他的妈妈有办法有能力护他周全。在与班主任的沟通处理上,我都会让他知道。从一开始我决定严惩那三个孩子,到后来我却开始心疼他们,甚至最后开始替他们求情。这一路的心路历程,我都有跟他沟通,并且都得到他的同意。
第四,我能发现问题,回应问题。
我能捕捉到他发出的信号,当他发出需求的时候,我能及时收到并且做出回应。
所以,我觉得周同学内心是健康的强大的有力量的。
再来说那两个被打的孩子,其实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他们,为什么受了委屈不敢说出来也不敢反抗呢?在与老师的沟通中,老师说了一句话“要说他们受欺负,可能会存在,我可能相信,但我不相信您家孩子会受欺负”。(招架不住对方势力大啊。)在与一个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一些原因,这个孩子选择了隐忍,是疼惜自己的妈妈,不想给妈妈惹麻烦,他觉得自己的妈妈很不容易。这样的孩子太让人心疼了,我跟这个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妈妈一直在流泪。这样的孩子一般早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
最后说说那三个显然已经形成势力的孩子,还有我为什么会原谅他们。
其实,相比心疼我家周同学,我更心疼这三个孩子,尤其是“为首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上这条不被大众不被社会接受的路?作为一个人,生命的最初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喜欢,被接纳。而孩子自然也知道,行为偏差会给他们带来排斥与厌恶,甚至排挤,那为何还是会有孩子乐此不疲、以身试法呢?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家庭的投射。他们是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是否总是被这样对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一个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往往是自信不足,往往心里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只是用张牙舞爪、用拳头掩饰自己的脆弱和不自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疼惜自己的孩子,可我也顾惜他的同龄人。周同学即使受了伤,也有我护他周全,可他们呢?谁给他们买单?这样的行为后果是他们自己承担的起还是他们的父母承担的起?想到这,我释然了。
事实上,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促使他们成长并认识这个世界。与其极力庇护他们免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不如帮他们将这些经历整合进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里。
每一种经历都是历练。孩子们如何理解他们自己年轻的生命?我想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经历了什么,还取经于父母和老师对这些事的反应态度以及做出的回应。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最终成败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