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考公告发布的消息一出,就上了热搜。
有人说体制内是围城,有人说体制外10年能赚体制内30年的收入。也有说体制内稳定的。
大城市的公务员收入其实并不少,体制外的普通毕业生也不一定有两三万的高薪。
分享这篇文章可能会有人说制造焦虑,其实这些现象确实存在,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
那些编制痴狂的人,到底看中了公务员什么?
01月薪两万还要考公的年轻人
25岁的李达,研究生学历,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刚满一年。
他手握两份五百强企业的offer,税后薪资全部月入2W+。
在就业环境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之下,任谁看这都是不错的工作,但他却愁眉不展。
在入职新工作之前,他的作息和高考生基本同步:
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除了吃饭和午休,其他时间都在备考。
他理想中的工作是市委办公室的科员,网传转正后月薪5000。
不过为了尽早上岸,全国各地的公务员招考信息他都关注,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报名。
过去的一年里,他备考了山东、苏州、杭州、深圳、广州等地的公务员考试。
甚至连军队文职,事业编也都挨个考了个遍。
公考密集期间,他一个月可以辗转三到四个城市。
交了卷就坐最早一班的高铁或飞机回家,第二天中午起来接着学习。
李达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正把考公作为求职首选。
河南省卷烟厂招聘的工人超过30%是985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杭州余杭区街道办招聘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的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
哈佛大学博士后入职深圳街道办......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
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
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
每每有这样的新闻爆出,总有网友说是大材小用。
02他们想从择业上规避中年危机
李达放弃月薪两万的工作去考公的决定,几乎得到了身边所有亲戚朋友的支持。
他嘴上总挂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资本主义从来就没法担保稳定性。
七次公考,无一上岸,眼看就要到offer签订的入职时间,李达开始失眠,窝在家里用一整天刷抖音,不愿意见人。
朋友电话安慰他:实在不行先去工作,有机会再考。毕竟月薪两万不是个小数目。
李达却长叹一声:“工资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拿多少年工资。”
虽然还没开始工作,但他对还有十年才会到来的中年,充满危机感。
在知乎搜索栏打出35岁,弹出的第一词条就是“35岁以后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该词条目前已有8.5万关注和4568万阅读量。
很多企业完全被金钱关系所主导,改变了企业与雇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关联。
过去,企业把员工视为可培养与发展的长期资产,而现在则更多的是把员工视为应当缩减的短期开销。
资本是如此残酷无情。
03年轻人,真的卷不动了
记者采访发现,四川某县镇公务员面试现场,所有考生都是双一流名校毕业。
明明只是二十出头,却只想安度晚年,对未来毫无热情。
中年危机正在提前。
《90后来了》在探讨韩国年轻人考公热潮的时候,把三十年前的社会比作一部电动扶梯:
只要成为大企业的普通职员,就等于踏上了职场坦途。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个人可以顺着组织内部架构逐步晋升。
退休后,则把高级管理岗位让给年轻一辈,靠公司和政府提供的退休金安享晚年。
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今天,自动运行的电动扶梯停了下来。
资本盲目寻求短线回报,忽视长期经营业绩,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耐烦。
为资本打工的人无论职位高低,为了满足资本的需求,陷入无尽的焦虑。
人们时刻紧张着,生怕速度稍微慢一点,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
年轻人入职,每个老员工都担心自己将被替代。
正如《90后来了》里所说:
职场上的老一辈,没有闲心额外分神去照顾年轻人,甚至滋生了”恐童“的情绪。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当优秀的90后浪站在求职的潮头,前有陷入中年危机的80后,后有浪头更甚,综合实力更高的00后、10后。
他们怎么可能不焦虑?
潮水褪去,中年失业等于裸泳。
高薪工作在终生安稳的编制面前,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向来稳定的公务员工资也在不断调整,今年七月起工资津贴补贴一律停止发放。
稳定只能保证不失业。
其中的变数和困境,依然无解。
年轻人把考公看做通往安稳生活的最佳选择,但究竟是他们选择了考公?
还是他们只能选择考公?
这是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