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故事—发生在2011年的南京母女杀人案。母亲和同居男友生下了女儿,后因家庭经济状况差丢下女儿组建了新的家庭。
女儿木子(化名)是这段不愉快情况的“产物”,从小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爱,见父亲的次数还没有见大姑的次数多。
母亲在她13岁那年回来,总会送木子一些小礼物,木子觉得像做梦一样。同时,为了梦寐以求的母爱,木子也在努力讨好母亲。即使最后母亲亲手将她推向了深渊,她也在努力保护自己的母亲。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9325/bb2f2010d74e5162.png)
有人说:“父母不会天生孩子,但孩子天生爱父母。”
在长辈和老师眼中,木子是一个很懂事,很有礼貌的孩子,但在同龄孩子眼里,木子是一个很虚伪、不诚实的女生,她总是向他们炫耀她的母亲,但她拙劣的谎言如同泡沫,一触就破。
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一场惨案毁了两个家庭。
受害者的父亲患上了应激性精神障碍,状态好的时候还能思念女儿,不好的时候就要冲出去四处游荡;木子的母亲被处以死刑,没有人怜悯,木子因为未成年,被判九年有期徒刑;木子的父亲要向受害者赔偿25万,开出租车的父亲并没有积蓄支付赔款,无奈下卖掉了父母的房子。
抛开母亲人格存在的问题,抛开这个故事里的其他角色,我只跟大家说说木子。
我理解木子的“伪装”,乖巧懂事是为了换来更多的爱,答应配合母亲绑架同学的要求,一是为了讨好,二是她拒绝不了母亲的哀求,如果没有300万,母亲会死。
在同学面前给母亲塑造一个“金光闪闪”的形象,大抵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没有人爱的心理。
我曾经也是一个很懂事的人,尽管在很多年后,我不再认为我是一个缺爱的人。
小时候听到最多夸赞我的话就是:小扇真懂事。这些夸赞仅来自长辈、老师和姐姐。我也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想被所有人喜欢。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并不被离我最近的爸爸妈妈喜欢。
“笨”,“爱哭”,“不听话”,“撒谎精”是爸爸给我的标签。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教我不能撒谎,我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可至今,在一些不涉及原则的事上,我还是会忍不住撒谎,来美化自己。
在学校,我会尽自己所能的去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让他们喜欢我,需要我。替他们写作业,打扫班级卫生;在家里,干活要在爸爸妈妈眼前,如果没看见,就等他们回家后,开心的告诉他们我做了多少家务,等待被夸奖。
被夸的时候我很开心,好像是我比姐姐更得喜爱的证明。但是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很快就一切如常。
“聪明”、“独立”、“不让人操心”是姐姐的标签,在我的视角里,她想做的事总能做好,做错事,爸爸也不会苛责她。
直到大学,姐姐快要毕业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们都一样,都不自由。
现在的我早已不执着“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这个问题,而是如何好好爱自己。懂事并不能成为我的加分项,反而会成为生活里的累赘。
优先考虑别人,委屈牺牲自己并不能多几个朋友,反而会因为不满足预期而心生怨怼;让自己快乐和让别人快乐之间选择了后者,可即使这样,也没被太多人珍惜。
“这世间总是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然而懂事的人并没有因为懂事变得开心。”
所以啊,我希望你不要那么懂事。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是为了成为喜欢的自己。“充电”除了有补充能量的目的,更是为了让我们有微笑的力气。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里说:“你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爱最爱自己的人。”即使这样的自己,不懂事,不圆滑,不成熟,不稳重。
海鸥不眷恋海的话,可以飞得更高;人不执迷于世俗的标准时,会过得更幸福。
祝好。
祝我们一切都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