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樊登老师说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的差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孩子上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怎么培养的差距这么大呢?
实际上,在三岁以前,在每个孩子还非常活泼可爱,在地上蹒跚学步,看起来跟别的孩子没啥不一样的时候,差距已经逐渐被拉开。
当时看到短视频的时候,很好奇,想看看完整版,三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为什么说三岁之前就拉开了?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找答案。
终于这两天在《父母的语言》中找到了答案。
本书有同样的结论: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会有认知上的差距,有些孩子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到底是不是危言耸听呢?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调查研究。
201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曾对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结论是:两岁到两岁半的儿童,53%的孩子智力发育低于同等年龄孩子的平均水平。产生这一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监护人不重视与孩子的交流。
也就是说父母或者监护人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对孩子智力发展起关键作用。
那作为新手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呢?
1.说宝宝语
孩子刚开始学说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大人会反复教孩子说,叫爸爸,每个孩子最初学会说的话,都是爸爸或者妈妈等。
有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的婴儿,听家人说宝宝语,和家人用宝宝语沟通,那么在两岁的时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语言的孩子,要多两倍的词汇量。
这就表明,婴幼儿与父母用宝宝语沟通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说话的语气要积极有韵律,说清楚每一个字。比如,宝宝,吃饭饭。
2.跟孩子说多少话比较好?
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问题会时时回应。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多的是沉默。
不要纠结于一小时跟孩子说的到底有多少,父母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时时回应孩子。
3.说话内容
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经常听到的都是负面语言:“不要这样”,“你怎么这么笨”,“真不会听话”……想想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是多么自卑。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那你就用负面语言教育他。
同样,如果你想要一个上进努力的孩子,那你就多肯定孩子,多赞美孩子。
赞美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夸孩子;你也要表现出吃惊,哇,宝宝,你是怎么做到的,快教教妈妈;多夸孩子具体哪里做的好,夸细节,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夸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
4.怎么跟孩子说话?
很多家长会问,我学问不高,我要怎么和孩子交流?
共情关注,就是你要和孩子处在一个语境,他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比如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谈谈沐浴液的气味,也可以谈谈孩子知道的气味,香气。早上醒来可以和孩子聊聊天,互道早安,问问孩子今天想干什么?
有的家长会说,干脆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手机,让孩子跟着学。这种方法,只会限制大脑的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让孩子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充分交流,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可以对宝宝讲她做饭的过程,比如,妈妈现在在做饭,给宝宝炒鸡蛋,我要先倒点油在锅里,然后打鸡蛋……
孩子会把你的动作,你拿到的厨具,跟听到的词汇一一对应起来,然后他才会听到一个词,立即明白这个词对应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事。
不管你在干什么,你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解说,让孩子掌握丰富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少用代词,比如,我用这个给宝宝洗澡澡,这个指的是沐浴液,就要说清楚,我用沐浴液给宝宝洗澡。
轮流谈话,也就是聊天。和宝宝聊天的时候,不要只问一些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回答的问题。这对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帮助。
开放式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以上就是这些,下次我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孩子第二语言的发展。
不要只等到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差距后,才去反思,改变。我们应该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去做一个好父母。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