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先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我在几年前已经接触过,但没有精读细读过,现在精读、细读,结合实践进行琢磨,最大的感受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的,那些朴素而有力的语言,对我个人来说是管理的引路明灯。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这是整本书的结论。
结论前的7章内容都是在阐述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即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学会”也“必须学会”的,其中有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有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正如德鲁克先生在前言中所说,“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的主题却是关于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以一个管理者,若以此书作为指导并付诸实践,从个人成长角度必大受启发,从组织绩效完成也必大受裨益。
本文主要谈谈精读第一章内容后的个人感受。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首先让读者建立了基本的信心,以“为什么?谁?面对怎样的现实?如何认识有效性?”逐层递进,最后引出结论,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普通人通过训练完全可以达到卓有成效。结合工作实际,我觉得在这个实践和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三点启发很大。
第一,重新定义了“哪些人是管理者”,以及这些管理者对组织的影响。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的事,但是在脑力劳动为主的组织中,每一位员工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在负责行动和决策,而这些行动和决策又影响着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和效率,那么他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我们公司刚成立2年多,事情很多,但组织机构精简扁平,一人多岗很普遍,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思想和行为决策对公司整体绩效的影响,要将每一个员工作为组织的管理者来看待,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管理者,所做事情必须力求有效。
第二,感同身受文中所列“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个人管理角色变化要求更加理性有效地面对这些现实。首先是要面对的四大困难现实,时间基本上不属于自己、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管理者要使其他部门或上司能够利用自己的贡献才算有效、管理者身处组织的“内部”并受其局限,特别是“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这些现实导致管理者很难达成有效性,但看到这些总结后感同身受又醍醐灌顶。其次是管理角色的变化,从部门副总经理到现在成为部门总经理,这种角色转变从表面看不是很大,但从整个组织来看其实变化很大,我个人觉得个人使命、管理思维、担当责任等都大不相同,就像面前摆着一盘棋,原来做部门副经理是有起手式,很多书教你各种起手技巧,但作为总经理,下到中盘,书上很难翻到答案,每一个落子背后的长考,都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过程和结果等的判断、取舍和平衡,通过这些决策最终要达到“有效”。最后是致力于提高个人有效性。充分认识到现实局限的客观存在及角色管理需求,要制定成长方案和措施,让过程更有序,让决策更高效,让结果更有效,让自己真正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三,认识有效性,学会有效性。要提高绩效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首先是个人要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要精读、深思并不断践行管理者卓有成效的五大要素:一是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二是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为成果而工作;三是善于利用长处;四是要事第一;五是善于做有效的决策。其次是让员工都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能力特别高、知识特别丰富的人才毕竟难以找到,所以必须建立一种组织的方式,让普通人能发挥其特长为组织做贡献,要学会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我们公司的员工来自于本行业,都有通信的基本技能,且经过了公司周密的面试考核,相信每个员工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通过公司安排一系列训练,他们工作起来必能达到卓有成效,并形成后天的卓有成效的习惯,这正是我作为管理者的基本任务,结合个性和实践多维度培养员工,让他们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以上是我在阅读第一章后的感想和浅见,同时也是对个人以后工作执行的鞭策,正如德鲁克先生在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相信经过不断学习并落实到实践,自己能越来越卓有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