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修无得无证乃理边事,亦为到家人最后了悟语,绝非于一念悟时,即臻无修无得无证之境。尤其今代末法时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后未经进修,即臻无功用地。其言不须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实不可信也。
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沦为众生。虽在众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凛悟,便与诸佛无殊,不假修成,故云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故云无得;证至极地佛亦不立,故云无证。但当妄习未除,攀缘执著,流转生死时,又非不众生。故须念念薰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方是无修无得无证的时节。未到此地步,即高谈无修无得无证,宁非欺贤诳圣,自贻伊戚!
~元音老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3843/d7869b86b0dd4425.jpg)
或曰:顿悟顿修顿证,自古有之,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 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 假如自古有之,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答曰:顿悟顿修顿证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核实言之,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皆过去依悟而修,渐薰积累而来,至于今生机缘成熟,故能闻即发悟,一时顿毕。表面看来,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古德云:今日之顿,亦昔日之渐也。至于今世,学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萨再来,实难顿悟顿修顿证。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一悟顿毕,亦不能无修无得无证。盖无明习染,非一生可毕,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著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
大慧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后修? ’
是以悟后,常须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故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元音老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3843/833a586fc0764de8.jpg)
我们刚开始为了方便理解,方便说只有觉是真的,觉的内容不是真的,这么说是为了让你先从相上脱离出来。但是从究竟意义上讲,觉和觉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觉当下就是觉的内容,觉的内容当下就是觉。还是大海和浪花的比喻。大海就是我们的本体,可以理解为觉,那么当大海一动,就产生了浪花,浪花就是相,也可以理解为觉到的内容。那么这个浪花,当下是不是就是大海本身?大海是不是当下就是浪花?大海和浪花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是大海动了以后就产生了浪花,那浪花不还是原来那个大海吗?回到觉和觉的内容上来,可以这么理解,当觉一动念,就好像大海动了一样,就产生了觉的内容,也就是浪花,那么这个觉的内容,是不是就是觉本身?觉和觉的内容是不二的。众生本来就是大海,但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只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浪花,而其他的浪花都不是自己,也就有了分别,所以佛陀在金刚经讲离相,就是让我们脱离对于这个浪花的执着,而回到大海本身。当你回到了大海本身,你当下就知道,原来那个浪花也是我,大海也是我,都是一个。金刚经讲“离一切相”,而到了法华经、楞严经中,讲的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的当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当下就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空如来藏,即一切法就是不空如来藏,空和不空当下就是一个,没有主次之分。楞严经讲的是“知妄即真”,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这个假的当下也是真的。因为这个假的相,也是那个真心所变现的,这两个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不能只说一切都是假的,如果一切都是假的, 那我们现在活在这里干什么,那不都是假的吗,只有说清楚一心三藏才是圆融圆满,知道是假的当下你就知道假的也是真的,真的就是假的。说到底,不管真的假的,全都是我们当下一个念所变现的,都是一个心在变现表演而已,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这就是一心三藏,只有理解了一心三藏,才是真正彻底的究竟圆满,不漏一法,不漏一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3843/b96e5272ee52f081.jpg)
真正明白了一切当下已经是圆满的,真正确信自己当下本自具足,就不会再去求什么了,连切换频道都是多余,因为一切本来就是圆满了,干嘛还要去切换呢,想要去切换,就说明你还认为当下这个频道不够好,认为当下还不圆满,而有一个更圆满的频道要去切换。如果你真的确信你当下就是本自具足,那你什么也不用求了,自然而然安住在当下就好了,自然而然最好的就会发生,比你想象的还要好。这也是为什么心想生老师一开始讲狂野想象,后来把这个功课给取消了。因为当你真的明白一心三藏,你根本不用去想什么,根本不用再去求什么,因为一切当下都已经具足了,当你一旦有求,你就“离开”了无限的本身,而去到了有限,无论你狂野想象想的多么狂野,无论你想象的内容多么多么好,都不及你本体的丰盛的亿万分之一。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明白一心三藏,深信不疑刻骨铭心的知道你当下就是一切,一切当下就是你心变现的,安住于此,就够了。
我们的自性,不是空也不是有,既是空既是有。楞严经中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的自性什么都不是,但又什么都是。正因为自性什么都不是,所以才可以变出任何一个相,至于变成什么,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用什么样的心,就变为什么样的相。用富足的心,就变为富足的相,用匮乏的心,就变为匮乏的相,富足和匮乏都是心现的,自性本来就具足富足和匮乏,自性既是富足也是匮乏,自性又不是富足也不是匮乏。不能执着于自性是空,如果自性是空,就不能显妙用了,也不能执着自性是有,任何一个有当下又是空。就好像一个杯子,杯子内部是空的,正因为杯子是空的,才可以装下任何的液体,杯子既可以倒入水,也可以倒入牛奶咖啡啤酒等等,也可以倒入农药、肮脏的水等等,你想倒什么它就能装什么。你倒入任何的液体,那个液体当下又是空,因为杯子本身是空的,你倒入液体之后,杯子里面的那个空并没有消失,如果没有那个空,就不可能装下任何的液体,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就是一心三藏,这才讲全了自性的本来面目。
你当下已经活出一心三藏的状态了,你时时刻刻都在一心三藏的状态中,你即使不懂,你也是一心三藏,不是说懂了以后才是一心三藏,也不是说懂了以后还要另外再去活出一心三藏。明白了一心三藏以后,还是要修,但是这个修,不同于过去我们认为的那种修,不是在相上修,不是去打坐烧香拜佛那种修。明白了一心三藏以后,就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观照,时时刻刻觉,知道一切都是佛,一切当下就是圆满,不断的这样观照,就是在提升,就是在不断的加深对一心三藏的体悟。这个叫养悟,就是不断加深悟的程度。遇到事情的时候,马上提起观照,比如有情绪了,马上就觉,知道这个情绪就是心现的,它当下就是圆满的,它就是佛,既然都是圆满的,那自然而然就接纳情绪了,这也就是格物致知。明白了一心三藏,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白了一心三藏的当下就已经在格物致知了。一心三藏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一心三藏。不懂一心三藏,格物致知只是说说而已。遇到烦恼的时候,当下就知道这个烦恼也是我心现的,它当下就是圆满的自性本身,这就是在转境,这就是在修,这是修心,不是修行。心修一切修,心转一切转,不是去修“行”。明白了以后,不断的听经闻法,不断听课熏修,时时刻刻觉察真相,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就是修。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修,不是说要专门关到一个黑屋子里打坐才叫修,明心见性的人随时随地都在修行,外表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看起来好像也没在修行,但是他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吃饭睡觉都是修行,走路都是修行。比如吃饭的时候,我就观照:我吃的这个饭就是我心现的,它就是如来,它就是我,走路的时候,提起观照:我走的这个路就是我心现的,就是如来,它就是我,我走路的这个走,也是我心现的,也是如来,就这样不断观照,就是在提升,做任何事情只要会相归性就是修行,吃喝玩乐都是修行,只要明白一切的相当下就是我的自性,这就是在修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3843/9da1c566bca46ab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