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儿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bai馋,过了腊八du就是年;zhi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dao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当我小时候听到这首儿谣时,就和弟弟妹妹们一起慌着盼着过年了。在那个物质匮乏 的时候。过年对于小孩儿们来说,就意味着”新年到呀新年到 贴春联蒸年糕. 压岁钱是少不了 家家团圆乐陶陶. 左邻右舍多热闹 见面恭喜新年好. 新年到呀新年到 穿新衣戴新帽 ... 炉灶 又打鼓又吹号. 大街小巷多热闹 恭喜大家新年好 ...“
在这一首儿谣里透出浓浓的年味,但是到了今年人们都普遍感到过年没有意思了,年味儿也淡淡的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抑或是文化的失传?
人愈老,越怀旧,每当进入腊月,就回味起以前的那浓浓的年味来了。进腊月,春节近,年味何处寻?我突发奇想,带大家在诗词那幽远的巷道里,追寻那渐行渐淡的年味如何 ?
走进二十三,诗意小年篇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纸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饱醉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按传统习俗,一般说来,北方是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南方则是二十四日。
,不知什么原因,但风俗大概一样。北方是”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又称作祭灶节,小年、送灶君。
灶神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之一,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信仰,相传”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担负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职责,是天人沟通的桥梁。故而在古代民间极为重视。这首诗反映了,南方过灶王节的风俗,在腊月二十四,灶君要上天汇报工作,人们将筷子用红线扎成一个轿子,用高粱桔扎一个马,”云车风马,当天晚上,用丰盛的供品祭祀灶君,计有猪头,两条鱼,豆沙包,男子斟酒举杯,进献灶君,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人之间的那些,鸡零狗碎的烦心事,就当没有听到,猫狗争斗的事儿也莫要怪罪,吃饱喝足后就出发吧。这一天,除了祭灶,往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饺子,喝酒话家长。看来在古代吃饺子是过节必备的美食之一呀。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清贫的诗人,生活拮据,没钱置办供品,只得做诗一首当供奉灶君,让他上传天庭,生逢乱世,文章贬值呀!
灶君是什么样的?在过去,人们总在这一天云市集上,买上一张灶君图,将旧的烧掉,新的在年三十的时候重新张贴请回。下面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灶君的神像。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祭灶邻曲敬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北邻。当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鱼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东灶神。
庚子送灶即事
民国.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在这穿越千年的诗篇中,领略那小年祭灶浓浓的年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