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垃圾填埋,无论是怎么样的填埋场,都会让人联想到恶臭、渗滤液和所占用的大量土地。也正因为如此,推进固体废物零填埋,成为了许多固废工作者所追求的工作目标。
填埋在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中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才能算是零填埋?零填埋需要怎样的先决条件?零填埋是否是应当追求的工作目标?
填埋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式。现代以来,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使填埋场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由于填埋工艺对进场垃圾要求低、填埋量动态可调整,使得填埋成为了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处置方式,当其他处置方式难以处置或无能力处置时,填埋往往成为最终的处置去向。
在提到零填埋时,如果说所有固体废物都零填埋,这可能是过于激进的目标,毕竟有些固体废物在目前的技术、工艺条件下是难以安全处置或利用的,例如集成电路行业所产生的氟化钙污泥。因此,零填埋应当更侧重于原生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可焚烧类固体废物的零填埋。由于这些垃圾产生量大、含水率高、易腐烂等特点,措施再完善的填埋场,其恶臭和渗滤液问题始终难以全面解决。因此推进原生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可焚烧类固体废物的零填埋,将会大大改善填埋场的工作条件,简化污染物的治理要求,并大幅降低对周边的环境影响。
如果把原生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可焚烧类固体废物的零填埋作为一项刚性指标,需要怎样的先决条件?首先对这些固体废物的发展趋势要有理性、科学甚至是偏保守的预测和判断。在目前尚未看到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固体废物增长拐点的情况下,在垃圾分类处置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其他处置效果仍有待确定的情况下,在社会、经济、人口仍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对垃圾量的预测成为一种艺术。其次则是在科学判断垃圾量的情况下,对其他处理处置设施能力有充分的、甚至是超前的布局。可以想象,如果预期垃圾量与处置能力是1:1匹配的话,在全年必然有高峰期或局部地区是处置能力难以消纳的;如果预期垃圾量与处置能力的配比达到1:1.2,那么可能足以应对高峰期的冲击;如果预期垃圾量与处置能力的配比达到1:1.5,那么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都无需过多考虑垃圾变化所带来的管理挑战。当然,与此同时,处置能力的配备同时也受到财政可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等条件的约束,并不是想造多大就造多大。
原生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可焚烧类固体废物的零填埋确实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这能极大的节约土地,同时也能大幅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试想,如果目前的填埋场从填埋可焚烧类固体废物转而只填埋无机固废,填埋量将立即降低到原来的1/5甚至更低,意味着填埋空间的寿命将至少延长5倍。
追求所有固废的零填埋,则未必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的焚烧会产生飞灰与炉渣,这些物质汇聚了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后续已基本上没有进一步减量化的可能,最多可以通过熔融等方式在体积上进一步压缩,但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成本和对设施设备的高要求。对这些二次固废的进一步资源化利用,是一个值得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但也要确保他们在其他资源化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有可靠安全的填埋去向。
从零填埋这个概念切入,可以探讨固体废物管理的许多问题。这也体现了固体废物管理的一个特点,即必须从体系上、系统上、全局上考虑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设施布局,妥善安排好固体废物的物质流向,那么零填埋目标的实现相信是指日可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