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信用是唯一的资本。
总有一刻,我们会深刻理解这两个认知,并奉为金科玉律。
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看透一些本质可太难了,需要漫长的时间沉淀和阅历积累。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接受信息,也就是说在记事之前就已经被文化、风土、原生家庭构建成了精神结构的根基,这是没办法的事,我们以为的自主意愿其实在不觉间被潜意识影响。成长过程中在风俗、家庭、和教育体系之间熏染,上大学或者离开家是父母之外社会关系的第一次正式塑造,再往后进入真实世界与之博弈。大多数人找到一个安稳的、可以满足生存需求的位置就停止了改变,直到大的冲击变故,少数人生性喜欢折腾,享受变化、并期待改变的机会,这其实是逆人性的,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给人巨大的不安全感。
所以认知边界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港。
稳定的社会关系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变动的关系没法提供生存保障,因为没有社会关系的节点能够提供信用背书。
我走的不是学业升迁路线,稳定的关系只到高中一级,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打拼,国外上学也多在真实市场里实战,没有打工的经历,一路走到现在,好处是单兵作战能力和适应性强,甚至是异乎寻常的强悍,反过来,我也是今年才深刻领悟到:我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
我的朋友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他们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要么是出身于名校,要么是出身于名企,名校和名企恰恰是两种构建稳定社会关系的领域。你会发现,出来打江山,名校和名企都是分量极重的信用背书,因为主流资源也是出身于这两个领域,大家有通用的规则和语言。想要做事,找找学长或者前同事帮忙很容易,都在体系内,门槛、来路大家心知肚明,就敢提供至少门槛级的信用担保,而名校名企的门槛本就是筛选精英的标准。
名校名企最核心的价值正是社会关系构建的信用。
而我却是长期游离于主流社会关系之外的散兵游勇,单兵能力再强,也挑不起多大风浪,要不是因为运气进了家族办公室这一行,见识了家族传承的理念打法,以及我个人持续的进化,充其量就是个中产土鳖,无法突破横亘在上的天花板。
天花板正是由信用构建的。
十年前,老马、老秦、徐梧、天华他们一起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趋势在哪里?本质还是自己的战略资源时间精力押到哪里?一帮兄弟判断出了赛道,有的去了美团押注王兴,有的投了字节押注张一鸣,有的在流量赛道上广泛撒网,如今很明显都获取了极其丰厚的回报,那么十年后的今天还是那个问题:战略资源押在哪儿?
必然出自最能代表社会关系利益的那些人。
所以就只有一个关键:你能进入到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