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
中国历史长河里不乏这样王朝更迭的故事,剧情大抵都是遇到极端天气的灾荒之年,民不聊生为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义军所致,内忧外患,加之外患不断滋扰,而王朝军政无法维系……
显然大明也是如此,1644年,李自成进京,吴三桂冲冠一怒,满清多尔衮、顺治帝入主紫禁城……
清朝的历史,也有几分类似,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也!
而当代作家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一本酣畅淋漓的好书,让我们在“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的历史演进中嬉笑怒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的,元朝末年,1351-1367年。这些年,显然也是国家天灾人祸不断,天灾有黄河决堤,百姓失去了根据,流离失所,而官员们则仍然骄奢淫逸,根本不顾百姓生死,草菅人命,甚至克扣救济粮,上下盘剥,以致到灾民手里的根本就不足以填饱肚子。
中国老百姓一般都是安土重迁,但凡有口饭吃,谁也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但是如果饭都吃不上还被不仁的官家逼迫则又是另一回事。而元朝末年显然官场上的腐败,甚至但红巾军、白莲教、明教农民汹涌起义之时,官府因为扑不灭农民起义军的烈焰,甚至拿已经贫苦无助到最极限的软弱的难民作为民匪而予以剿除,拿首级去邀功,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则就是压死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元璋就是出身在三代佃农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没有任何家产,赤贫的农民一个,世世代代也是老老实实给地主家做农活,也就混口饭吃、维持生计,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徭役的叠加,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族兄弟不少,但是因为贫病交加,他的父母兄弟们则都在这吃不饱、穿不暖的恶劣条件中纷纷离世,而甚至无钱下葬、无地安葬……
最后还是好心人给予支持才让他父母有一席安身之地,而朱元璋则被迫去做了和尚,后来甚至和尚都无法维系,只能出去化缘实则就是乞讨,受尽屈辱而尊严尽失。
然而即便这样,他还因为其和尚内部的等级地下而受尽盘剥,他只能做最低等的粗活,而且即便是讨饭也被规划在了赤贫的黄河决堤的沿线,显然这些地方本身都民不聊生,他又何处化缘?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朱元璋还是因为其朋友汤和的一封信把他陷入到了生死的绝境中。汤和是朱元璋的儿时伙伴,他加入了红巾军,而他的一封信则让朱元璋连和尚都做不成,被人告官,不日就要问斩……
他只能被迫铤而走险,刀尖上舔血。这是他的无奈,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不因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后面的故事则是一波三折,而朱元璋显然有其实力,更有其运气,同时也得益于他的意志力和高情商、智商、大事面前的决断力和判断力。他总能逢凶化吉。
而《明朝那些事》里,也提到了出生湖北罗田的徐寿辉,还有冷血而嗜杀的出生于湖北沔阳(仙桃,一说是洪湖)的陈友谅。当然当时的枭雄还有张士诚。
而朱元璋总能立足于奉天(今南京)而化险为夷。
当然在乱世,徐寿辉因为仁慈而被陈友谅利用,甚至最后在陈友谅大兵出采石矶的时候被陈友谅的手下用铁锤击打脑袋崩裂而死……而面对昔日的长官,面对陈友谅的冷酷无情,他祈求他给予赦免,说甘愿让出皇帝位而做下僚,却被陈友谅冷笑说出徐平生听到的最后的一句话:“你这种人是怎么在这个世道上活下来的呀?”……一言中的、一言诛心啊!
乱世里人心不古,王朝更迭,权力都被觊觎,慈不带兵,宽和仁在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当然,这样的冷血也跟陈友谅的生长环境有关,他出生在渔民世家,浑身鱼腥味,为世人所诟病、瞧不起,所以他心里早已溟灭人性,他只奉行强者生存的逻辑,把厚黑学用到极致……
他甚至掌握有艨艟战舰的核心技术,这项关键技术在当时的主要海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又居于汉阳、九江,对于朱元璋的奉天有着先天的战略优势,居于长江上游地段,且朱元璋不过都是些渔船战舰充数而已!
然而,所有的战场都不是以绝对的武力和暴力值决定其成败胜负的。显然,陈友谅高估了自己的绝对实力,也由于他的嗜杀成性,甚至诛杀上司、兄弟、朋友,他的麻木不仁,甚至张狂冷血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人心渐失……
在攻打背叛他的洪都(南昌)而不下,又自己错误使用连环战舰而被朱元璋借东北风而火烧大败……
历史在这里我们也要说一下其中的诡异、荒诞但又不无玩味处!
譬如据说陈友谅跟施耐庵还是朋友,而他未必不认识罗贯中,或许他就是没有拜读《三国演义》,也或许是罗贯中的三国当时还没有成书,所以历史不容许假设,显然陈友谅因为自己的有恃无恐而以自己的最强败给了自己以为的最强上!
而朱元璋显然则更加稳健而更得人心,他优待俘虏、礼贤下士,更得明臣辅佐,所以最终笑到了最后……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最终明代继承了陈友谅的水军战舰之威势而在永乐一朝郑和下西洋,震惊世界……
而陈友谅的墓则静静的躺在武汉武昌区黄鹤楼对面一侧的蛇山上,茂林中,供世人凭吊、评说……
——力 2023年9月12日 周二 癸卯年七月廿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