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座山,叫做井井有条
我写的稿件中,常常出现结构不合理、逻辑不清晰的问题。
比如详略不当,在我的一篇亲子文里,单单是破题,就说了足足200多字。例子十分冗长,语句也不简练。
也许读者看了好一会儿,还不明白我要讨论什么话题,早早失去阅读兴趣。
再比如过渡生硬。当找到几个十分贴切的例子,现学现卖时,因为没有融会贯通,就导致打断引用例子。
简单粗暴地使用观点+事例的公式,不能阐述观点和分析案例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导致例子和观点两张皮,缺乏和上下文的衔接,也缺乏细致的分析。文章读起来像一个穿了大人衣服的小孩,让人格外别扭。
还比如层次不明,有一次我写了一篇观点文,原本标了小节,但写着写着感觉不能自圆其说,就去掉了分节。
这样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的稿件,连作者自己都理不清,何况是读者呢?
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最好分小节,架构好自己的框架,这样才会显得思路清晰。
一篇文章就像是是一间样板房,替作者展示他的思想和文采。
如果这个样板房乱七八糟,相信即使收藏了再多的艺术品,也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
因此,下笔前要理清思路、搭建框架:“井井有条”的文章,才具有逻辑性和可读性。
明晰的结构是基础,让读者能看明白“说了什么”,是我眼前要跨越的第一座山。
二
第二座山,叫做古调不弹。
我在一篇情感文中引用了张靓颖和冯轲的例子,这曾经是娱乐圈的热点新闻,连从不关心娱乐八卦的老大爷都知道:张靓颖逼婚了、张靓颖离婚了、张靓颖的前夫把钱骗走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陈腔老调如果用在公号文里,会令读者多么反感。很可能上纲上线认为作者毫无诚意,随手就取消关注了。
如何保持例子的新鲜感呢?
第一招:追热点。
为了使例子新颖,这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趁着一个新闻事件刚刚发酵,赶在第一时间发布。既保证例子的新鲜感,又能利用热度打造爆款,例如:《海底捞上市:身价600亿的张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这篇稿件在海底捞上市当天发布,阅读量火速达到了10万+。
但追热点,是一把双刃剑。当各大公众号蜂拥而至,纷纷就同一事件发表观点时,常常会招致读者的审美疲劳。
比如,在我的一篇观点文里,引用了“最美通缉犯”卿晨璟靓的例子。虽然赶上了当前热门,但类似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个标题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于是,我琢磨出了第二招:新瓶装旧酒。
有一些过去受到广泛关注的事情,隐藏了不为常人所知的细节,或知名度很高的人,有镜头之外的一面。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新近发生,但仍然很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训练营的优秀学员——聆音的《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三迁,其实是对学区房的执念》,把妇孺皆知的孟母三迁,和追捧学区房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再比如《换个角度看毛泽东成功之路:平民百姓逆袭,关键是这三招》,也非常懂得运用新瓶装老酒的手法。每名初中生都熟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但把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套用为一名李姓创始人将C公司业绩做大的故事,就十分吸引人。
鲜活的例子能提升文章的质量,让读者“愿意一读”,是我需要跨越的第二座山。
三
第三座山,叫做道破天机。
一篇蹭热点的爆文,也许过半年再读,就感觉十分平庸。而运用新瓶装旧酒,如果手法不高明,会有比较大的逻辑漏洞,经不起推敲。
想使文章出彩,有人靠剑走偏门,故意和大部分人的思维反其道而行;而有的人,能够独立、深入地思考,抓住事情的本质或至关重要的细节,让人读来拍案叫绝。
在我的很多作业中,国境老师都点评道:观点很新颖,但结构混乱、逻辑不合理;或者例子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分析欠缺深度和力度。
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新手共同的困扰。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思考方式有局限。
要想看到事情的本质,靠的不是一两种模板和套路,需要长期的积累、细心的观察和深度的思考,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才能做到这一点。
就拿渭水徐公最近的一篇文章来说吧,《病句连篇的写手,不足以谈签约》,文中的例子朴实无华,既不是热点、也不涉及名人。
但他通过严谨的分析,抽丝剥茧,向写手深入讲解了为什么写作的基本功很重要,以及怎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写作功底。
大道至简,高手可以用平易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
而我这样尚未入门的新手,需要做的就是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
有一次,我写了一个小天使寻找妈妈的童话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努力体现各种优秀品质:一会儿讲助人为乐,一会儿讲不要粗心大意,一会儿讲守时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很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深刻的立意,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老师评价道:要想把文章写得出彩,就要在角度和定位上下功夫,加强主题的凝练和升华。
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有思想性的文章才有灵魂,能让读者意犹未尽,这是第三座山,我要登高远望才能看得到。
但有了正确的方向,也许假以时日,我真的可以跨越。
本文是在日更营的一次复盘,感谢国境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