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摘自《星星诗刊》诗歌理论2021年五月中旬刊。
九
通常情况下,诗人写诗往往会因时而动。感时抒怀。我则提倡诗人多做错时写作,即晴时写雨,雨时写晴。春时描秋,夏时叙冬,其理由有三。
其一,四季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某一季节想象和回味另一季节,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感触与启发。
其二,诗歌创作要着重培养求异思维,错时写作是培养求异思维的重要方式。
其三,错时书写是与当下保持适当距离感的重要途径。而距离往往是生成艺术之美的必要条件。
十
每首成功的诗都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有机统一。诗是个人经验的审美化,或者说是审美成规的个人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必须在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和诗歌表达的公共性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接洽点,以便既生动体现自我,又不违逆诗歌的美学通则。因此一首诗必须将涉及到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兼容问题,这同时也是诗歌的隐与显、暗与示的比例调配和技术处理问题。某种意义上一首诗所表达到的艺术高度,取决于诗歌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融合的有机程度。
十一
每一首诗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有计划的曝光。自我总是杂多的统一性。这种杂多性,为诗人的每一次写作都可能具有某种独创性,提供一定的保障。这种统一性又保证了一个诗人的所有创作将具备相同的血腥和脾性。自然诗人必须对个体自我的杂多和统一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拿捏,才可能确保创作的有效性与生命力。否则就将出现大量自我复制或自我分裂的拙劣的诗作。那将导致自身的诗歌形象的不断气毁弃。
十二
诗人创作的命运从来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写作除了持续的写作,再没有别的意味,不要想着一下笔就千古名句,而是要认识到写作不过是在坏的诗句群中,选择稍好一点的。而已诗歌经典的出现是建立在创作了无数庸品的基础之上。
十三
每一首诗的结构都是诗人某种生命结构的艺术模仿。由于诗人的生命结构形态是纷繁多样的,诗歌的结构形式也因此是变化多端的。在诗歌结构不断的变化中,诗人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得以展示。其精彩多面的人生形态。也悄然彰显出来。
十四
用意向式思考,这是诗歌创作与其他文体创作最本质的差别。
首先,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元素,诗歌创作就是以意向的砖石,垒砌艺术的屋宇,几乎可以说没有意向就没有诗歌。
其次,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每一特定的印象里都涵盖着诗人对世界的特定的理解与特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诗歌就是用意向去抒情。
其三,意象与意象之间并不是融合无间的,有些意向彼此之间反差很大,甚至相互冲突。诗人就是要做意向的调配师,将诸多有着多重意义的向度,彼此并不协调的意向组合在其中。操控在一起,在充满张力的印象其中达到意义的共振。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