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看读者留言的时候,遇到了“熟人”。
这个“熟人”是我的一个学妹,她问了一个让我不知该怎么回答的问题:
“安静的人真的会失去很多机会吗?”
这个学妹叫齐齐,她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不太容易和人自来熟,所以很难快速地融入新的集体。
可能是性格原因吧,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沉静,沉静到有时会给人留下冷漠的印象。
她解释着:“我的个性在一些比较热闹的场合常常显得不太合群,在一些团体面试中容易落于下风,哪怕我再真诚,相比起其他人的热情开朗,也显得平庸了。”
齐齐很苦恼,以前总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安静的人有安静的路,可是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
性格内向一点的人,路真的很窄。
作为学姐,我本应该怀着鼓励的态度简单粗暴地告诉她“安静与否其实并无区别”,但实际情况是——
齐齐真的是比较安静内敛的姑娘,安静到我虽然和她吃过饭,但现在除了她的名字,她的相貌、专业、其他都记不起来了。
那是一次社团里的聚餐,齐齐和另外一个姑娘同时成为了我们的新部员,一个人内向与否,饭局上就可见分晓。
另外一个女孩子显然更成熟老道,玩游戏玩得开,讲起故事也头头是道,懂得察言观色,懂得陪着大家笑,结果我们也都对她印象深刻。
相比起来,齐齐的确“逊色”很多,乖巧地坐在一旁吃饭,应和着点头傻笑,让人觉得没有威胁感,也仿佛没什么存在感。
要不是看到这条留言,或许我都忘记她了,但她的内心独白提醒了我:那些我们看起来对事情不太在乎的人,其实心底都是在乎的。
这类型的人就像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甚至透明度都很低,纵使内心翻涌着情绪,也不易被人察觉。
安静是他们的保护色,却也是他们的焦虑源头。
02
说真的,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虽然很多人对我的印象是“开朗”、“热情”之类的词,我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那些只是“part of me”。
或许很多人都会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那些特别会说话特别会来事的人,他们占据着众人的目光和注意力,让其他人都成了陪衬。
这种被冷落的苦和自我怀疑的苦,我都吃过。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social能力仿佛是自带的,有些人赢得他人注目的资本也是与生俱来的。
我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喜欢social,也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热情和开朗。相反,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
大学四年,我仿佛练就成了一个本领,找到了一种“选择性外向”的状态。
大部分时间里我更趋向于独处,不说话,只做自己事情的那种,这种不用和任何人发生关联的感觉让我觉得异常舒服,独处的时候其实很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
但也有一些时刻,因为参加各种活动,面对不同的人,我学会了把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情景中,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轻松自如地表达表演,在说话时偶尔穿插几个幽默的“梗”,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小技巧促进谈话。
因为我知道,如果一直用自己的“真性情”示人,或许会很吃亏。
03
如果你要问我:“一个安静的人,或者说,性格稍微内向一点的人,真的会失去很多机会吗?真的会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是的。
现在大部分的人际交往都是短暂的,我们对一个人形成判断,也不过是基于几天甚至几个小时的相处而已,
比如一次集体面试、比如一次团体聚会、比如一个饭局、比如一次活动,甚至五分钟的闲聊...
这样看来,内向的人的确比较吃亏。因为他们比较慢热,在同样的时间里,主动给予对方的信息量比较少。
相比那些在人群里处理关系游刃有余的人,动不动吆喝一下来吸引大家的注意,或者特别喜欢表达、幽默放得开的人来说,安静内向的人的确“曝光率”就不高。
内向的人缺少存在感,因为他们在人群里缺少曝光量。
有很多人其实很苦恼,他们喜欢用“社交恐惧”或者“性格内向”为自己开脱,但如果真的没有人关注他们了,他们反而陷入了焦虑。
很多人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性格,而是展现自己的勇气配不上自我展现的热情。
害怕自己不仅没成为焦点,反而成为笑点。
可是你想想,所有事情不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吗,你可以多进行一些练习,或者主动地走上前去,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变成绝对外向的人,你可以像我一样“选择性地外向”。
一个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人,其实是拥有更加广阔的可能性的。
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开辟自己的安静一隅,也可以在一些不得不站在台前的时刻,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让一部分的自己变得“开朗”,可以帮助你抓住那些因为“曝光量”不足而失去的机会。稳赚不赔。
04
或许有的人还是抱怨:“可我真的做不到啊,是不是就完蛋了。”
不要担心,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不等于不优秀,也不等同与主流格格不入。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主业是编辑,业余写小说的哥哥吃饭,很早就知道他是拿了多个小说奖的大神,但一见面之后还是有点落差:他看上去其貌不扬,说起话来语速很慢,对于我这种语速快的人来说,刚开始真的有点儿受不了。
深入聊了几小时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看起来很平凡至极的编辑哥哥其实真的很厉害,闲聊中他剖析起几个作家的故事套路和写作构思,我才发现他虽然话少且语速慢,但思维逻辑缜密,直击要点,每一句话都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没有一句废话。
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场让人愉悦的谈话,聊了四个小时丝毫没有疲倦的感觉。不仅让我对写东西豁然开朗,还对这个看起来沉默羞涩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喜欢自由和安静的人,不太适合做那种social的工作,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就安心当一个编辑和策划,每日只要与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文字相见就好。
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其实不太容易讨厌那些外向而话多的人,他们讨厌的其实是那些整天喋喋不休却毫无内容的人。
所有的leader,能记得的不是那个话最多的人,而是那个话最容易说到点子上的人。
如果一个人说10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别人100句话的内容,少说90句也没什么不好。
重要的不是看起来内向与否,而在于灵魂是否丰富,头脑是否敏锐,心灵是否拥有美好。
赢得人心的不是嘴上的讨好和殷勤,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坚定的内心、做事的认真,以及与人相处时的真诚和善良。
05
一个人看起来很内向,并不代表他不思考,只不过是表达得不明显罢了。
更何况,“表达”这件事,从来就不仅仅是说话而已。
内向从来不是让人遗憾的理由,让人遗憾的是,哪怕得到了自我表达的机会,也表达不出什么。
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要放弃你的表达。
同时,你必须有自己说服力的作品,比balabala闲扯一大堆更有说服力的,让人真正觉得你很棒的作品。
《告白与告别》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比起那些企图用大嗓门压制世界的人,让全世界都安静下来听你小声说话的人更可畏。
一个平庸的人或许不容易被想起,但一个厉害的人,总是不容易被忘记,不论他是一个热情或者安静的人。
或许你这一辈子就是个内向的人了,但这不一定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因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了多少机会。而在于,是否有能力,把那些机会都握在手里,变成真正为自己赋能的东西——你的资源、经验以及技能。
不是你踮着脚还够不到的别人的好处,而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可以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
不要总是去奢求那些表面的“机会“,天时地利,都不如你有能力。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