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在地铁上,进来一对女儿和妈妈,有人让位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姐姐大两三岁。她们坐在座位上。小女孩不知道怎么地和姐姐争抢起来,不知是争座位还是争饮料,闹起了别扭。
我站在旁边看书,没留意这个过程,只见妈妈生气地把小女孩拎起来,让她站在一边以此来惩罚她,妈妈和大姐姐挨着坐下来,母女俩一唱一和,冷嘲热讽,故意挑逗和揶揄,“我们坐着很舒服哦,你站着累不累啊”“等下我们自己下车, 我们不要她了”“她不听话,我们不要她”,姐姐很开心地和妈妈配合着演戏“是啊,我们还有几个站就到了,不等她”。
因为母女俩重复着这样的剧本,引起了我的关注。在拥挤的地铁里低头站着的小女孩,手里拿着饮料,手指紧紧地拿捏着瓶子,嘴巴嘟着,一副楚楚可怜委屈的样子,她想哭,但她倔强地忍着,尽管眼里含着泪花,小小的心灵任由姐姐和妈妈蹂躏。她在众人面前尴尬至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重复着“不要她了”,小女孩低着头站着一动不动。好几次我抬头看看母女,再看看小女孩,很想开口告诉妈妈,不能这样对待她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这样责骂和嫌弃她,会伤害她的小小自尊,特别是说不要她,这句话会造成她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
小孩子本来就是弱势,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附父母生存,本身就存在不安全感,这个时候还被嫌弃,甚至抛弃,可想而知,小小的心灵是有多受伤,多孤立无助啊。她不敢反抗,不敢拂袖离去,因为她害怕父母真的离开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任其蹂躏。
整整半个小时,到我下车的时候还在继续。这个印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次想起,似乎都能看见那个小女孩无辜的眼里噙着泪水,那个样子清晰无比。有时候调皮捣蛋的希希惹我生气,不愿意穿衣服,不好好吃饭时,我都从来不会说不要她,只会告诉她,妈妈会生气的,生气了就不理你了。要不就沉默着,随她去,等她哭完,等她主动投入我的怀抱。
前几天带着希希在楼下玩,听见某个爸爸在骂儿子,一个小男孩调皮捣蛋,他站在孩子面前,俯视着,手比划着,嘴巴里咆哮着“再不听话,老子打死你”,我猛然一惊。如今还有这样的父母?
今天晚上也听见一个奶奶骂他的孙子,“我抽死你”。这些骂孩子的话,我最是听不得。怎么忍心这样糟蹋孩子的心灵呢?
我记得从小到大,爸妈从来没指着我们的鼻子骂“笨蛋、傻瓜、蠢、打死”之类的话,甚至都没给我们四个姐弟起什么小名,我不太听话,因此挨骂比较多。家人从来不讲粗口脏话,父母也根本说不出那样损害孩子的半句话,我们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以至于对于希希,我也从不说她蠢、笨,但偶尔叫她傻妞,小傻瓜,但这是类似宝贝的昵称,语气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我才不想我的孩子真的是蠢笨。
身边也偶尔听见一些妈妈,经常骂她女儿为蠢笨,动不动就“你怎么那么蠢”“笨蛋”“你真是蠢猪”,我听见就心里不太舒服,又不好直接告诫她不能这样教育子女。这样的方式最是野蛮粗暴了。
孩子肯定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谁不是呢?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上帝,经常打骂孩子,长大后甚至一辈子心里都会有阴影,到死都挥之不去,因为烙印太深。然后当孩子成长为父母后,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教养的方法很多种,一定要语言暴力呢?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越是这样越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寻求一种最合适的教养方式不好吗?。
爱还是伤害?-挨骂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父母的问题。这些粗浅的话不无道理,不需要仔细验证。现在都是80后90后父母,受过的教育比上一代多N倍,很多父母都会学习如何成为父母,也越来越注重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气质和品格,未来孩子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也是素质的竞争。
孩子不是橡皮泥,父母把孩子当做橡皮泥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孩子,忽略他的个性和潜质,这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孩子是禾苗,只有让他按照自身规律去成长,发挥他的个性,父母所要做的,只是观察、引导和培养,他才会健康地茁壮成长,才能硕果累累。
孩子的心灵,最容易被父母忽视,总以为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没有自尊心,可是我们都错了。孩子的心灵才是最纯粹的,最简单的,越是给的污秽多,心灵的成长就会慢慢覆盖一层灰色。野蛮地掠夺孩子的自由权利,粗暴地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随意地践踏孩子的纯真心灵,这不叫教育,叫摧残和扼杀。
可是你看过《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夏蒂》《秘密花园》这些优秀儿童文学的话,你便会被这些丰富的儿童世界所吸引,虽然是成人写出来的书,但真实的儿童世界更奇妙、更丰富多彩,为何不好好呵护这片心灵的净土呢?
---写于9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