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还没起床,不知道干嘛,就打开得到听了樊登讲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听到开头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又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我认为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国人,因为我在农村长大,看到很多为了挽救父母的生命,而采用放疗、化疗这类对身体有破坏性的医学手段,他们对医学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不懂的背景下,什么贵来什么。
听完这本书以后,我也像樊登一样,热泪盈眶,感叹这是本好书,值得推广。
大家听完的反应估计不会比我大,因为我比较特殊,27岁的我所承担的家庭角色是40岁左右的人承担的。我的父母67岁,身体还算健康,但也有一些小毛病出现了。有一天,我妈聊家常时说到:「对面楼刘奶奶昨天去世了,瘫痪在床3年,拉屎拉尿都不会,连儿子都不认识了,这样活起真是遭罪啊,我以后可千万不能像她那样」。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都会老,如果是那样,他们就有权利选择如何老去。
下面,我要来谈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
1-养老院是一个监狱住在养老院的老人
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老人在家里缺乏照顾,如果有些什么紧急情况,连一个家人都指望不上。而且大家在城市里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可能都需要加班,还要忙着接孩子放学,所以出于孝顺的心理,把父母送到养老院。
然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是「安全」,不要你做这个,不要你做那个,处处监视着老人的行动。有次老人被问到「你有什么需求可以提啊」,她回答到「我想要一个能上锁的门」
老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负担,更不是由我们意志控制的宠物,我们需要尊重的不仅是他们的隐私,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意愿。他们不要那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叫醒他们,他们不想排队洗漱、排队吃早餐。
一个隐私的空间所以什么才是更好的养老院?文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叫「帕克之地」的生活服务中心。请注意,它不是养老院,每个老人有自己的卧室,护工或者服务人员必须敲门得到老人同意以后才能进入房间,给老人的自由度非常大。后来这个生活服务中心住进来的老人越来越多,机构由于要扩大,引进了投资。
由于给的自由度很大,也伴随了一定的风险,但要允许老人冒这一定的风险,这样他起码可以有尊严地走完这段旅途。
后来投资者在面临一些诉讼风险时,也只好把这个生活服务中心变回成普通的养老院。
幸好还好有一些人在不断探索,有个叫托马斯的医生在接任大通养老院的医疗主任一职时就感觉到,这和他的想法相去甚远。他决定为养老院注入一些活力。
于是在养老院的采购清单上,他写了2条狗,4只猫和100只鸟令人兴奋的是,革命开始了。
精神伴侣「我们认为不能说话的人开始说话了」,托马斯说,「之前完全孤僻、不走动的人开始造访护士站,说‘我带狗出去散步’。」……所有的鸟都被居民收养了,他们给每只鸟取了名字。人们的眼里有了光亮,他们苏醒了,活过来了!
这些探索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帮助处于孤立状态的人维持存在的价值。
如果有创业想法和资源的人,我想这是你的着手点。就像专利分外观专利、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创业也分为好几种:像瓜子二手车之类的属于整合模式的创业,这种只能帮助投资客赚钱,让利益重新分配,类似外观专利;而类似致力于养老院改进或者婴幼儿教育,这样充满阳光的创业,我认为更有价值。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2-不能挽回的抢救是一种伤害
有研究显示,我们人生90%以上的医药费是用在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小段时间的,解读一下,就是在无法挽回的病症面前,子女采用一个又一个披着新技术外衣的治疗,试图把老人生拉硬拽回来,这样势必会有两个结果。1.几乎80%的子女在抢救无效后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状况。2.老人在临终前,身体插满了管子,造成老人极大的痛苦。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一个事例,一个老人本来十分健康,就因为一次剧烈的咳嗽,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子女听从医生的建议做了化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化疗会伤害身体的神经系统,后来再见到那个老人时,他每吃一口饭都会干呕,子女把水端过来喂他才能继续下一口,原因是化疗损坏了他的唾液分泌神经。后来癌细胞转移,又进行了几次化疗,而每一次化疗,都把这个老人一步一步变成一个物体,最后躺在床上默默离去。
让一个老人体面地告别,比让他以这种类似仁慈的方式告别要人道得多。于是第三个部分就是和老人进行一次关键对话。
3-和老人进行一次关键对话
书中一个真实的事例。
一个老人发现自己的手开始不停发抖,于是和儿子一起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老人的脊椎里长了一个瘤,已经恶化了。医生告诉他们,可以做手术,但是副作用是会损伤视觉系统和运动能力,而且只能争取4年的时间。儿子问老人「你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吗?」,老人平时酷爱打网球,于是对儿子说「如果我以后不能再打网球了,那么我活着也没有什么乐趣了」
老人继续打网球于是他们决定先不做手术。后来由于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也便看开了,和自己的老朋友一起有时间就去打网球,令人惊讶的是,老人就这样过了4年,直到自己的手抖得已经不能再打网球了。于是儿子问他:「现在可以做手术了吗?」老人淡定地回答:「可以了…」
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请和老人进行一次关键对话,比如,如果这个手术会夺取你的听觉和视觉或者行动能力,你愿意做这个手术吗?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牺牲什么,不愿意妥协什么?
要理解的是,生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与其采用化疗等等这种摧毁身体机能的方法,不如采用姑息疗法。我们的思维应该转变,在不可逆的疾病面前,不应该是把治疗疾病当成第一位,而应该把减少老人疼痛等不适感放在第一位,这样老人反而可以安详地离开。
最后用樊登总结的一段话来结尾,最好不过近几十年,姑息医疗的诞生把这种思考带入对垂死病人的护理中。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正是如此,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好在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正在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的新路径。我们相信,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尊重是最好的善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