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口,南依万顷太湖,北靠灵岩山天平山,西近穹窿香山,这里水秀山明,人杰地灵。2500年的历史,名人辈出,物华争艳;2500年的故事,串串相连,灿若繁星;2500年的文化,遗存丰厚,源远流长。在这个拥有优质的环境和悠久历史的古镇上,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这样一家子,父亲周柏荣,母亲周玉凤,儿子周晨光正走在水墨圆梦的路上。
水墨之缘
在三间平房的老房子里,长桌上一直放着一个砚台,那是祖父留给周柏荣的珍贵礼物,它所散发出的神秘气息,就像是冥冥之中的暗示,久久萦绕在他的心头,仿佛有一个声音,温和、慈祥而又不容拒绝。“孩子,好好写字吧!”
小学刚接触书法时,他已经有点喜欢了。不过那时还在改革开放前,家里条件艰苦,没有正规的书桌,只能在一张台面高低不平的八仙桌上练字。
恢复高考后,勤奋好学的周柏荣1979年考入江苏省洛社师范。步入十八岁的青春韶龄,踏入师范校园之时,他才初步有了明晰的目标,因为他第一次看到了字帖以外优秀的书法作品,洛社师范校园橱窗里展示的一幅幅唐楷临帖作品。颜体藏头护尾,刚劲有力而富雄秀之气;柳体笔力坚挺而富神采;褚体温文尔雅,既骨力洞达而又神韵丰满,是的,他第一次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是什么?赋予了书法如此的魅力!是书法艺术,是书法艺术内蕴的多重特质深深地吸引了他!
不久他参加了上海东方艺校的函授学习,知道了上海名家任政、钱沛云一个个动人的学书故事,也从历史的典籍中感受了古人“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动人传说和崇高、坚韧的精神力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夜深人静之际,他时常在桌前临帖、挥写。那时条件艰苦,夏天没有电扇、空调,蚊虫又多,他就学着老师的样穿着长裤,把腿脚浸在一盆水中。有时伴着工作或乡间农活的劳累,还不时挥写一阵。从描摹到临帖,进而尝试着创作;书体由楷而行、草,到后来涉猎隶、篆。
“中国汉字”是中国书法孕育和产生诸多审美之根。“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在简单的黑白世界里,以其强烈的节奏,顾盼情深的意态,形神兼备的气质,富有情趣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人,打动着人,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无图而有画的灿烂,无声而有乐的韵律,无言而有诗的意境,无形而有舞的优雅,其魅力无以穷尽,深深地吸引着他,让人魂牵梦绕,而难以释怀。
这些农村孩子不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孩子多,学校也多,几乎每个大队里都有一所小学。而在镇上的孩子,自然就上胥口中心小学。在当时胥口中学老师们的眼里,只有胥口中心小学升上来的学生是比较优秀的。
可是有这样一群来自东风村小学的孩子们,却让中学里的蔡娴琴老师非常满意。他们不仅字写得漂亮,还比较喜欢看书,语文素养非常好,中考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什么这些农村孩子不一样呢?蔡老师非常地好奇,于是她开始寻找原因。
原来这些孩子们就是周柏荣老师的学生。周老师参加工作后,主要担任的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因为周老师有书法特长,所以校长还请他还担任了学校书法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
作为班主任,周老师跟同学们相处的时间非常多。那时还要出黑板报,每次周老师都会带着班里几个书写绘画能手完成任务。在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每完成一次任务,孩子们的水平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学生们被周老师刚劲有力的粉笔字,精彩地讲课所吸引。在一周一次的书法课上,周老师又专业讲解,耐心指导学生们书写,还时不时地拿起学生的笔,书写示范给学生们看。他说“一笔一横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深刻的哲理。”他让学生们仔细读帖,好好临摹,打好书法基本功。
亲其师,信其道。周老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影响着孩子们。校长信任他,把书法兴趣小组交给他上,他把这看成是自己成长的动力,他还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书法练得更好,要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亲其师,信其道。周老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以及那因一块砚台而起的水墨之缘,灌溉了中华大地上胥口这一隅之地。而为孩子们浇水的周老师,也被孩子期待的目光所感染,梦想再次发芽,周老师也为他的书法找到了新的目标。
周老师在书法上坚持不懈,对进步的追求如饥似渴。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教师的工作不但辛苦工资还低的可怜。但为了圆书法梦,他买来各种字帖临摹。每到暑假,白天,他顶着烈日,带着干粮,骑着自行车去临摹碑文;夜晚,他在灯下静心书写……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蚊子在他周围嗡嗡作响,他全然不顾。1987年他又克服种种困难,自费参加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的函授学习,有幸得到全国名家周俊杰的指点,其间又拜谒了上海名家洪丕漠,苏州名家葛鸿桢等前辈。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拜师学艺,让他的字有如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过一般,凝练、纯净、大气。他的草书线条取法王铎、怀素,聚气凝神,如钢筋铁骨一般;小楷上取魏晋朴拙大气,下收唐代灵动之妙。周老师的执着、耐力和灵气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书画装裱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看着周老师对书法的热爱,看着家里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多。他的爱人周玉凤女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她要去学装裱。
书画装裱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画装裱是书画艺术的扩展和再创作,是书画艺术的第二空间。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帖的技术。装裱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生发的装潢工艺。它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在历代装裱前辈的不断实践中,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工艺。
听到爱人有这样的想法,周老师举双手同意,他非常地支持。周玉凤这样的举动一方面督促周老师更加勤奋地书写,写出好作品让她装裱;另一方面,胥口已经是中国书画之乡,装裱这个行业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市场。他支持夫人自己学好手工艺,自己创业。于是她就开始到姚舍的吴海荣师傅那里去学习装裱工艺,吴师傅说周玉凤天资聪明,手脚麻利,将会是书画装裱的一把好手。那时条件艰苦,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才能来到吴师傅的装裱场地,那年夏天又遇到发洪水,路上更难走了,但周玉凤非常地坚韧顽强,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吴师傅那里学习了几个月。
万事开头难,装裱的工艺同样如此。装裱时线要细、直、工整,浆水要刚刚好,如果浆水太浓了,画卷会卷起来,如果浆水太稀了,画卷又会有气泡。裱好的画卷需要经过晴天、雨天、晴天、雨天的收缩,才能平整。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周玉凤终于把装裱的一些基本工艺都学会,可以出师了。周玉凤就开始在自己家里进行装裱。装裱的材料,她还是需要从姚舍那边进货,当时条件艰苦,只有一辆自行车,有的时候自行车上东西装得像三轮车一样,上车时需要别人帮忙扶着才能上去了,带着这么多东西骑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刚开始接装裱的单子,同样很困难。一般人都想把书画送到技术熟练的装裱师手里。周玉凤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坚韧,骑着自行车到木渎甚至是苏州去找单子做。装裱好的字画,她骑着自行车再给客户送去。她的装裱技术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她的服务态度为她赢得了客户。
在一来一去间,她跟客户之间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个好心的客户告诉她,苏州工艺美校的徐胜利老师,在装裱方面是个行家高手。周玉凤就自己找上门去跟徐老师取经学习,提高自己的装裱工艺。随着周玉凤装裱工艺的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木渎白云轩书画室成了她的长期合作伙伴。现在她也有了自己的店面,找她来装裱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有些是别人做不好的,老板慕名找到她做,她做出的成品老板就非常满意,当她来不及做时,老板会把她做的装裱成品当成样品拿给别人看,让别人参照着做。
2007年4月,光福铜观音寺庆祝建寺1500年庆典暨同仁书画篆刻邀请展的60多幅作品全部由周玉凤装裱完成。庆典那天寺院还特地邀请他们夫妇前去参加。
2011年2月,由苏州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书画研究会、吴门画派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当代吴门名家书画展”的50多幅作品也全部由周玉凤完成装裱工作。
在装裱工作中字画装裱十分注重内在质量,它要求字画装裱师有全面的修养和深厚的功力,提高艺术魅力和观赏力,这样才能使书画家的作品更好地销售。一晃已经快三十年了,周玉凤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精进,她的装裱工艺在胥口镇乃至苏州市已经成为了佼佼者。现在胥口名家街的书画作品好多是由她进行装裱的。2014年1月她通过了字画装裱工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成为了国家首批高级书画装裱师,她还是苏州市书画装裱协会会员,苏州工艺美院的理事,她经常出席相关的重要活动,推动着我市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
小荷才露尖尖角
周晨光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似乎也是因为父亲的那段情节。像一种使命一样附着在他身上,然后也传达到了儿子身上。慢慢的,种下点点滴滴的书法缘,从此开始了对书法最初的了解与尝试。
小时候。母亲这般那般地骗他写字的时候,就想着将来跟父亲一起出人头地。小男孩自然是贪玩的,村上的小朋友们时时刻刻都能念着一起玩耍,捉青蛙、钓鱼之类的。当初能控制住自己,勉为其难地写上半个小时,真是奇迹了。其实最关键的是写不好,横竖不直,钩捺无力。这时候父亲总会让他坚持,他说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书画同源,周晨光在家跟父亲学书法,在学校跟叶老师学画画。练习书画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但随着功底的深厚,水平的提高,在收获时也是非常快乐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周晨光去苏州美术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他同时参加了书法和绘画比赛。写完书法,再进行绘画创作。时间确实有点赶,但因为平时的基本功扎实,他分别获得了吴中区小学生书法和绘画的二等奖。这样的成绩对于小小年纪的他来说,是一份大大的肯定,更是一份前进的动力。从此他的书画练习更加勤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又有一次,在校园的走廊上,他的同学马丽霞飞奔告之,他的绘画被《小艺术家》杂志收录了。在那个年代,自己的绘画能够上杂志,那是何等的荣耀!听到这个好消息,他很兴奋,同学们都为他欢呼庆祝。他成了同学们口中的“书画小才子”。
一份份的收获,让小小年纪的他对自己的书画之路更加有信心,让他在书画之路上走得更踏实、更远。
砥砺前行
周柏荣经过多年不断地练习书法,他的书法技艺越来越好,他的作品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村里,只要有人家要办喜事,主人都会来找他,请他写大厅里要贴的“龙虎”二字。每到春节临近时,又有很多乡亲们会来参加镇里举办的写春联活动,求一副周老师写的春联,贴在家里的大门上,为全家祈福,来年有个好兆头!
本世纪初,随着周老师书法功底的深厚,名声也渐渐远扬!好多酒店和办公场地,您都可以看到他隽秀的书法作品。有一位无锡的老板,因为喜欢他的字,慕名上门求字。无锡老板请周柏荣模仿毛体写了一首《沁园春·雪》。这幅作品比较大,是3米*6米的尺寸,书桌已经不够了,周柏荣是在家里的地上完成这幅作品的创作的。由于篇幅比较大,不能正常装裱,他们把材料运到老板的厂里,在老板的办公室现场装裱,钉在墙上。这幅作品宏伟壮丽,“似毛非毛”的独特风格使作品气势磅礴,无锡老板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当即出了5000元。在那个年代,5000元是个不小的数目,是周老师几个月的工资。
前几年,胥口胥王园的老板高价向周老师求一幅“道德经”收藏,要求是中楷字体。一幅道德经五千多字,一个字也不能写错。从设计到排版,最终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整篇内容由13个版面拼接而成,整幅作品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现挂于胥王园内供游客阅读。
书法的道路异常艰辛,几乎书家都公认这么一条。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力,想靠书法吃饭,简直是不可能的,不像画画,雕刻什么却能在三个月后卖上好价钱。书家是清贫的,书法是需要书家为之付出很多很多的艺术,结不结果还不一定。 看着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看着自己多年的付出开始有了收获,周柏荣的心里是欣慰的。这更成为他砥砺前行的动力。
书家之梦
周柏荣带着儿子周晨光去苏州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看书画展,那是常有的事。通过参观书画展览,父子俩经常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品书鉴画的能力。而最特别的一次是在2007年的暑假,父子俩一同去了南京,在江苏省美术馆内参加了由江苏省书协主办的省第六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那次展览共收到应征作品2200件,经过严格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367件。正、草、隶、篆、诸体兼备,风格多姿。江苏是一块书法的热土,群众性的书法活动非常活跃,形成了多层次的书法艺术活动、多形式的书法艺术展览以及多角度的书法学术研究共同促进的特点。群众性的书法热潮,是普及和发展江苏书法的雄厚基础。那次展览参展作者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而46岁的周柏荣是以苏州大市第一的身份参展的。第一次参加省展便摘得头筹,有人说他幸运,因为很多人写了一辈子都可能进不了省展,其实这是他20多年来辛勤努力的成果。他也因此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带着儿子一起参观展览,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另外300多幅作品一起展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周柏荣正用自己的行动,为儿子做榜样。入展江苏省新人新作展,也成了周晨光的一个艺术梦,成才梦。
拜师学艺
周晨光大学毕业后,也正式踏上了业余书法的道路。为了进步,确切的说,是为了将这段缘分继续走下去,他继续努力着,不断追求些东西,追求更新更高的挑战。
毕业不久后,他的作品入展吴中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型展览,有幸得到现在师父——赵锟(现任吴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点评。他很看好周晨光的字,说他的笔性不错,师父说那个很重要。后来胥口书画市场的陈梅贞阿姨打电话给师父。当时师父是断不收徒弟的。阿姨解释说就是那天展览上你点评的那个小子。师父竟180度大转弯,第二天就叫周晨光带作品去见他。周晨光得到消息后也是惊喜万分。赵锟师父自幼喜好书法,秉承庭训,随父研习颜柳。稍长转向行草,尤以宋、元、明用笔最勤。近几年随着对艺术不断深入和思考,主攻草书,意气风发,气势畅快淋漓,古意盎然且有当今时代的磅礴气象。作品十余次参加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展并获奖。在注重探索传统书法艺术的规律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出版了《书法技法导学教程·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赤壁赋》两本教育专著,近两年又出版《徐渭草书自书诗册》。《线之精灵---草书的学习鉴赏》。另常有书法作品(论文)发表于《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
周晨光顺利的得到了一个在艺术上激情万丈,有着极高天赋,对书法极其渴求的师父。一个可以跟父亲从不同角度来提高他的老师,而他似乎正需要这些养分——一个草书大家的激情与完美主义。周晨光这个小兵还真是没有点挑战的事不干的小兵。不管跟师父要求的距离多大,他也硬着头皮上了,为了志向,为了书法。
拜师学艺的头两年,周晨光每周都要去师父那里一次,刚开始还没有买车,每次都是乘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一去就会待上一整天,上午周晨光写,师父给予指点,一幅作品会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大小对比,节奏对比,松紧对比等等。下午他再创作,他也会跟师叔们切磋书法。师父是万里挑一的师父,既有传统的经典,又有现代活学活用的创作。他同时写出来的七八幅作品,都会各有不同,所以跟他学习既要有一定的基础,还要有天赋。
2014年,28岁的周晨光的作品在全省四千多书作中出类拔萃,以不足百分之十概率入围,脱颖而出。同时又通过了极为严格的面试,正式入选第九届江苏省新人新作展。巨大的成就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师父的悉心照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归功于本身的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对于师父而言,周晨光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艺术之梦
2009年大学毕业后,周晨光也先后在胥口的旅游公司做过文书工作、在胥口胥王园做过管理工作、在胥口文体中心做过文秘、在胥口政府的宣传办做过,他既能写作又会书画摄影等,是宣传办的一把好手。
但因为不想放弃自己喜欢的书画艺术,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了别人都看好的工作。回到家里潜心投入书画创造。父母也很支持他的决定,虽然刚开始几年里,他的书画还不能让他有收入,他拜师学艺还要花钱,父母都无条件支持他,另外还给他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
2014年当父母得知他的书法作品入省展时,他们特别高兴,这意味着他的书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周晨光也为自己定好了下一个目标,要入展国家级展览。
“人生是一种修炼。”在不断地修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书法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几年周晨光已经参加过一次国家级展览,但没有入选。现在有一种展览体,比较受评委们的喜欢,有些人会投其所好,练习这样的书体去参加比赛。周晨光选择的是“守真”,而不是跟风。古籍经典上的书法,越看越好看。他坚守自己练习的字体,继续完善自己书法技艺的部分。正如他最喜欢的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徐渭,要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
书画“国礼”
在2013年4月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上,吴中区政府就邀请他们父子共同制作80把国画楷书折扇,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用来赠送给国际友人的折扇,正面是周晨光创作的吴门画派风格的中国画,题材包括梅、兰、竹、以及太湖山水、花鸟、苏州园林和太湖边的枇杷石榴等特产,他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背面是周晨光和父亲的书法作品。他们讲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动自然,使之畅达不漂浮,质朴不笨拙,昂扬不张扬,耐人品味。
此次接到这个任务后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进行创作,父子俩下了很大的功夫,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父子俩进行题材选择,书画配合。由于在扇面上书写跟在平常的纸上书写是不一样的,周柏荣要先练习,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和感觉后,才能进行创作,书写到累时,发现已经是深夜12点了,小睡一觉,醒来后又马上起来赶工。周晨光年轻有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他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任务后,再和父亲一起完成书法创作任务。而折扇最后的装裱和包装则全部由周晨光的母亲周玉凤完成,全家一起干,仅仅三天时间就呈现了80份有质量、有品位的礼品。这样精美而有特色的礼品,给外国来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我们的作品,希望能让外国友人了解苏州书画,让世界了解苏州的文化和民俗。”周晨光说。
民间有“摇扇赠良友”之说,完成政府嘱托的任务,让国际友人们把太湖边的风土人情带回家,是周晨光一家的心愿。
书法教育梦
自2013年胥口镇首届暑期公益书画培训班开班以来,胥口镇文体中心书画教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怀揣“书画梦”的小朋友。小朋友们的书写条件非常地优越,房间里有空调,书写时有宽大的桌面,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一应俱全,大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书写。在多年的书画培训中,有一对父子搭档每年都会出现在讲台前,从最简单的横、竖、弯、勾入手,耐心教授孩子们书画技艺——他们就是小朋友们口中的“周老师”周柏荣和“小周老师”周晨光父子。
书法艺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表达情感,使我们的各种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释放;它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艺术界,学生可以学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周柏荣父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小朋友们的力量,使他们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周老师常对儿子说:“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笔一横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深刻的哲理,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在他的熏陶下,周晨光从小对书画兴趣浓厚,但是与很多书画家子袭父风不同,周柏荣和周晨光父子各有自己的风格追求和艺术面貌。《中国收藏》杂志称赞周柏荣创作的小楷是:“结构平稳而又不失大气,其一笔一画穿插自如,恭谨严整而又精到自然,一眼望去就可见大家风范。”他的行书“意气风发,结构优雅,一见就让人喜爱。”而儿子周晨光的行书笔法清逸,绮侧秀丽,在绘画方面也小有成就,真正诠释了书画艺术“传承与衍革”精神的内涵。
周老师常说:“学习书法,不但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能摒弃浮躁。”
周晨光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练字,特别是每次和父亲一起练的时候,就觉得很安心,就有一种练下去的耐力。我们各自练着自己喜欢的碑帖,练到精彩处请对方观赏,有时候感觉对了,就兴奋不已。那种东西是唯有书家能得到的,那种快乐是从大堆大堆的苦闷和平淡当中练出来的,似乎是与古人在对话,在做同样的动作,在想着同样的书法,同样的艺术。我和父亲到现在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成为书法家的理想,有书法的生活。有时候觉得,不是只有我们两个人,也不是只坚持着自己的梦,而是和传统文化艺术一起走着,一直走下去。”
作为中国书画之乡胥口镇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周晨光对书画传承人也有自己的计划,也希望政府能够支持。对于书画考级高的:8级,9级的学生,要记录好学生的具体信息和联系电话,到寒暑假继续进行跟踪培训。希望政府能在书画之乡胥口建一个书画培训的基地,并多举办书画相关活动,让书画爱好者多创作,多交流和切磋。以活动促进书画艺术蓬勃发展。
以书促教
周柏荣所在的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古老的胥江河畔。学校创办于1914年,是一所百年悠久历史的乡镇中心小学。学校一贯重视书法教育,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胥口镇“中国书画之乡”的大好背景,坚持以创建书画教育特色学校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在一贯重视书画特色教育的基础上,从2005年秋季开始,着力加强小学写字教学改革,以规范汉字书写为切入口,努力提升小学生写字质量,把写字教学工作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使学校书法工作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立足课堂,把写字教学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写字教学的相关要求:学校始终以《硬笔习字册》和江苏课标版《写字》为主要教材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小学1—6年级均开设写字课程,并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列入课表,确保每班每周均有一节写字课。周柏荣老师是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发挥其专业特长,他从原来的语文老师变成了专职的书法老师,再结合名师引领来打造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特色。
为确保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深入开展,学校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目标和成绩检查中,渗透到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逐步形成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格局。
目前,学校参加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的教师共有100余人。35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书法等级考试。参考教师获得七级以上的有48人,九人获得硬笔9级,二人获得软笔10级。周柏荣老师在吴中区教职工书法比赛中分别获得软笔和硬笔一等奖、苏州市教师书法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陈静韵老师获二等奖等。在周柏荣老师的带领和辅导下,有7位老师参加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辅导教师培训考核中成绩优秀,被区教育局聘任为书法等级考试培训高级教师,6人获得辅导教师资格。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写字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同时把规范汉字书写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有机的整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书法活动,有效促进了师生的书写水平。
学校相继成为 “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文联书画等级考试考点单位及先进集体”、“江苏省书法水平证书考试吴中区考点学校”、苏州市书法教育实践基地等,标志着学校书法艺术教育已进入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几年来,学校师生获得区、市级荣誉,“书法指导先进个人”、“小小书法家”等,学生的书法作品在报刊及各级获特等奖、金银铜奖300多人次,作品选入书法集册等,书法老师辅导学生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优秀辅导教师等奖项。就在2018年暑假举行的江苏省小学生书法现场比赛中,胥口中心小学的学生获得了四个特等奖,16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占了苏州市获奖人数的近一半,这其中融入了他们多少汗水呦!
一位优秀的书法老师,带动着全校100多位老师和数千名学生学习书法,提高了大家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让孩子们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现代文明人。
圆梦之路
周柏荣:1961年生,苏州胥口人,字号灵峰居士。作品在“纪念秋收起义”、“民族情”等多项比赛中获得金奖;在“梦圆世界杯”、“腾飞杯”中获得银奖;入选“伟大丰碑”、“果欣杯”等全国书画艺术展;入编《当代青年书法一千家》、《牧野杯.精英荟萃》、《当代青少年书画展精英录》、《中国书法选集》等十多部典籍。近年来又先后获得“红色艺术新锐金奖”、“创新奖”数项。《中国收藏》特邀以两个版面进行了介绍,并做了高度点评。入展中国书法报社主办,书法艺术网承办的第六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全国写字教学中心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周晨光:1986出生于太湖之畔的书画之乡——胥口,字乐山,号采香泾人。自幼喜爱书画、篆刻。作品曾入展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农民美术书法作品大赛、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2011苏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浙)“运河风情”展、 吴中区庆祝90周年大型书法绘画摄影展、 2013“湖上清风”吴中区相城区40人精英联展、 2013年与父亲周柏荣合作的花鸟、楷书扇面入选2013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礼品 、2014年入展江苏省第九届书法篆刻新人展、 2015年入展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胥口(中国书画之乡)名人书展、 2017“百件作品咏吴中”书法作品展。 2018年参加中国文联培训的“首届吴中区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 2018年参加“程风子书画印高级研修班”。最近刚入选吴中区新人系列。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花鸟画协会会员、吴中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石湖印社副秘书长、胥口镇青年书画家协会会长。
周玉凤是高级书画装裱师、苏州市书画装裱协会会员、苏州工艺美院的理事。
他们家在2000年9月被苏州市评为“文明家庭标兵户”、2002年3月被吴中区妇女联合会评为“最佳五好文明家庭”、2003年5月被苏州市教育工会评为“文明家庭标兵户”。
书法成就了周伯荣的书家梦,更成就了他的书法教育梦、教师梦。圆了周晨光的艺术梦、成才梦。让一个个学生走上艺术之路,让一个个孩子渐渐圆上艺术梦、成才梦,这难道不是作为教师及我们的先辈所孜孜以求的梦吗?它既美而善!
道家巨著《道德经》周柏荣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用隽永娟秀的小楷抄录制作了一种类似于手卷横披形式的作品,已经发表在中国书画网他的专业上。佛、道、医、儒、理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书法既是灿烂的艺术之花,也是精美的文化载体,书法美中更蕴含着文化之美,书法更维系着一个更大更深更远的梦——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之梦!播撒学书种子,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书家、一个老师。不能只圆了自我之梦。他们想更应在为孩子们圆梦之时,不忘去圆中华民族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辉煌之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