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暇无事,我想起了三年前任教语文的情景,很期盼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应有的语文味儿。
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可惜学生们根本不懂我。
那天,我还是没有多余时间备课,但对于这篇精品诗歌是需要有感情朗诵的,哪怕是现在被选为略读文章也仍旧丢失不掉它原有的独特魅力,所以不由自主中我便率先伴随着自己的理解朗诵起来。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中的“死”重音;“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突出“还活”;“呵,我多伟大”“想不朽”读出趾气高扬、盛气凌人的气势,因为只有越体现出这种气势就与后来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即爬得高摔得重;“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这句话要读出亲切委婉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强化“只要、到处”俩词要重音;“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句要把所有的感觉都容纳、发挥出来,表达出强烈的热爱之情来。
等我声情并茂读完之后,稍微的三秒之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掌声,而且是由子佳(这个学生真的能听懂我的讲课,哪怕他仅仅能听10分钟左右)带头鼓掌的。就在我的感染下,他们纷纷开始了朗读,但是依旧见不到应该有的崇敬、憎恨、干练的爱憎分明等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味道。
真正的语文味儿,好期待呀。我不灰心,因为在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