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了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于耻辱,这可以成为天下之谷。成为天下之谷,才能保持永恒的德行,最后复归于“道”的质朴。这句是指行为上的修持,知道自己的本来,保持纯真的一面。谷,山谷,因为中间是虚空的,所以空灵阔大,包容万物。做到豁达大度,包容一切,则“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永恒的德行充足,行为才够得上“朴”,就是归到原始质朴的“道”之本色了。
“朴”,指言行修养到朴实无华的境界。去除私心,不加妄念以及世俗中恶的一面,回归到本来的朴实,就是“道”。
因此,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包含了本初的人性,上古之时,人们生长在“道”的世界,所以不需要道德仁义这些名称,而个个有道。“朴”散为万物,文明随之兴起,越向前发展,物质越发达,精神越堕落。“江水东流去不回”,世事无法逆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到了极点之后,就会回归本初,“道则返也”。
“故大制不割。”有道的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创建系统完整的制度,以维持上古之时的道德。希望人人自然守法,合于道德的标准,并不刻意约束,以保持“道”的浑然天成,不可分割。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大制不割”。
这一章的主题,可以称之为“复归”。其中的“朴”、“婴儿”、“雌”等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十五章“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朴”,可以理解为纯真、质朴、真朴等意,是对社会理想和个人素质的最高要求。
此外,“婴儿”其实也是对“朴”这一概念的解说。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无私无欲,淳朴无邪。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规范,反对用说教扭曲人性,这就是“复归”的本旨,即不按圣贤所定法令束缚人性,而应当返回到质朴状态。
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不是单纯被动,也含有主动的一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是告诉人们要居于恰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争。“守雌”含有持静、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敛、含藏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