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段书评。大致内容就是作者不爱喝酒,并且列举了一些人们的酒桌陋习,比如说有人敬人酒时,若他人不喝或喝得少便在言语上责备人家说不够意思不给面子;比如说生意场上的各种烂醉如泥,将人喝进医院等。后面不少书友附和:对,我们只讲故事,不喝酒,用茶与雪碧代替。我当时就特想引用李逵的一句话:喝这些玩意,那洒家的嘴里还不得淡出个鸟来。
酒,因食物与水果等汉糖类物质发酵而成的一种饮品,主要成分是水与乙醇。而乙醇会促进人体类多巴胺的分泌,所以喝酒往往使人欢愉快乐。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会上瘾,身体适应了这种兴奋感,若缺失时便会焦虑难受。其实,无论是白酒啤酒亦或红酒,少量饮用都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绝不宜过量成瘾。乙醇还会抑制人体内乙酰胆碱的合成,所以会影响人励志反馈,让人的行为与思想更加接近真实的第一想法,从而少了诸多心机套路。这也是为什么生意大多在酒桌上达成的原因。喝酒,让彼此都显得更加的真诚,言语之中会少很多平时苦思构想的隐瞒与欺骗。当然,此时,酒量好的一方显然是会站在优势处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要命的喝酒了,就是为了消除对方的这些优势。
我好酒的,自然也是因为这两点,让人自在地抒发心中的情感,让人卸下生活中虚伪的面具而展现真实的自己,让人抛却一切烦恼而徜徉在幸福的海洋。虽时光短暂,但确实美好到足以让人怀念。
我喜欢喝酒,却不善独酌,我认为是因为自己缺乏艺术细胞的原因。喝酒,本就要为了抒发情感,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不能如太白一般斗酒诗百篇,也不能如张旭一样三杯草圣传,甚至不善绘画唱曲,唯一擅长的就是与人唠叨个没完没了。所以我一人饮酒时绝对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便在想饮酒时定要找人对饮。
说实在的,我喝酒其实喝的挺少,主要是知己酒友难找难约。我大致上将酒桌上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我去敬酒时会显得窘迫且面有难色,这种人大多是受不了酒的味道或酒后尚有事,不变饮酒。一般面对这种人,我只会礼节性地敬上一杯,且喝多喝少不勉强。第二种,我去敬酒会以各种理由万般推脱,就双方喝多喝少定要斤斤计较,好像敬他酒占了他多大的便宜似得。这种一般就是酒桌上出过丑,我不太爱跟这种人喝酒。喝酒本就应该是快意洒脱的事,搞得这么拘泥扭捏,不痛快。不过在酒桌上调侃这种人不失为一种乐趣。第三种,我去敬酒时,好不拖沓,时常一饮而尽,举手投足间尽显豪情风范。我曾经说过,小时候看的武侠剧对我影响颇大,喝酒方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大多数的时候就是第三种人,也最爱跟这种人喝酒,豪气,自在。可惜我这人酒量太差,常常在他人未尽兴时我便醉倒了。
就算是第三种人还只能算得上是好的酒友,倘若两人能推心置腹,面对任何话题均可侃侃而谈且不显做作,则可算是知己酒友了。知己本就难寻,知己酒友就更难了。来上海两年了,一个人难免会感到一些孤独寂寞,有时真的挺想找个知己酒友大醉一场,说他个昏天暗地,可惜没有机会。
即若有好的酒友在场,若无适当的场合时机,亦不能酣畅淋漓痛快尽兴。我根据不同的场合将宜饮的酒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饮,直接是告诉别人不会或不宜饮酒,这种方法会略显极端,一般只有在遇到那种认为你不跟他喝酒或喝得少就不给面子的人,一个劲地劝别人喝酒且要逼对方把酒喝完的人时才出此下策。不然至少就做第二种人,浅尝辄止。一般在一些社交酒席上,如公司的一些会议后的酒席或一些朋友的酒席时,宜小口品饮,浅尝辄止。因为社交场合,要注意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交礼仪,与友交谈为主,不宜醉酒扬情。第三类则是微酣。在与朋友或同事的私人聚会上宜多喝一点,微酣怡情。酒,绝对是餐桌上的友情催化剂,可卸下彼此之间的束缚,让人心情开朗而放松,交谈时则会更为舒畅愉快,易于增加大家的感情。
第四类自然便是大醉了,这是我最为钟爱的一种状态,可是若有杂事缠身,若无好的饮酒之地,若无知己酒友在旁,则是不宜大醉的。但凡进入此种状态,觥筹交错,畅叙幽情,信可乐也。每每到此处,会想起和初中两个好哥们在旅社喝酒烧烤谈心的时光,想起大学在宿舍时,十几个男生喝着自酿的啤酒大吹牛逼的时光,想起在校外的小店与同学们吃着油焖大虾喝着生啤纵情欢愉的时光···
大醉之后,尚不爱喝酒的人,要么生活上本就是严肃拘谨步步为营的人,要么就是或在错误场合、或与错误的人喝了错误计量的酒。不然,怎会不爱这种自然洒脱、飘飘然若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呢、如若不信,不妨抛开一切世俗繁杂,邀三五知己好友,大醉一场。
当然,还有一种饮酒量便是醉死,喝到胃穿孔,喝到进医院,喝到窒息死亡便属于这种。这种人大多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我是深表同情的,喝酒本应是幸事,因此而给家人带来无尽灾难就不好了。
吾好杯中物,好的是酒后真性情,好的是这群真性情的知己酒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