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篁岭的玻璃吊桥上吹风,今天就冒着暴雨雷电登黄山,这也是旅行的一大趣味,可以将各种奇妙的体验在几天内集中。
登山前阴雨绵绵不断,我们的装备是先穿一层雨衣,然后背上背包,包里塞上两天用的衣食,外面再套一件雨衣。鞋子要套防水鞋套,再戴一顶圈檐的防雨帽,手里抄一根结实的竹杖,雨再大也没有理由不出发了。
进山口时还是大雨倾盆,但装备齐备,倒是逍遥自在。山泉汲水成洪,浓雾久聚不散,大雨砸下来让人抬不起头去看山景。
走了一段热汗浸衣,遇了个歇脚亭,去了帽子抬头一看,眼前顿时一片开阔。几座入云的高峰缠着云带,峰顶并排,中高旁低,密密的山松像是向上爬的苔,眼前俨然是遗落人间,搁置神笔的一座笔架,深深镇在这谷中。
此后是一段艰辛之路,从山口走到光明顶路途八公里,爬升一千八百多米,耗时近五个钟头,一路晴雨无常,雨雾居多,总的来说大雾封谷,低头比抬头多。到达光明顶时只剩毛巾遮头,雨衣挡风,竹杖作拐,冷雨满脸热汗满身,可以说是十分狼狈了。早知会如此,当初登泰,如今登黄,我却始终坚持徒步登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锻炼什么,只是若乘缆索一飞冲天,那也只是高高在上地“看”,再酷的山水,并未能实在地触碰。再酷的山水,若非一步一步踩出来的,不算精彩,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若非好景,也无憾。
天色将晚,雾还未散,宾馆安顿好行李,来到外面平台赏景,实为赏雾。除了近处山松,只剩白茫茫空荡荡,就如一座精美画框,却没装裱画幅。虽无景,无雨,风却不小,小候一会,忽然之间一阵烈风,竟吹破浓雾,莲花峰惊然出现,山夹云海,一去无际,实在壮蔚。古人作书作画作诗,讲究留白,意境,言断意不绝,即是点染意境,欲言又止的意味,黄山必定是习这手段的绝手。出现得惊奇,又在恰好时候用雾掩去,让惊喜够意外,又不滥情。
我们登上光明顶最高岩,放眼望去仍是上下一白,远处西方的天略有红晕,那红晕时大,雾一翻滚又消失,一波波客懈怠而去,我们还驻守山头。一天的阴雨天气,隐过了多少绝世好景,最后绝不忍让我们空手归去。终于红晕渐大,这一次雾破霞出,这画面,绝是毕生难忘之壮景。霞光从火红中射出,那云海似浪,就在金光中翻腾,一个壮字显太刚烈,一个美字又太无力,取景框装不下,只能暗叹,收起手机,停止联想,只用一双眼,去无限地贴近,感受它。兴致正起,仿佛有人一拂衣袖,滚滚雾海又吞霞闭山,那美景无处寻了。随后还又展现几次,但霞光渐暗,惊喜渐淡,那第一次拨云见日,再难以复制。
夜里,登台看星,风尤其大,一片星池,以云为岸,时明时灭。后来一轮皓月出云,我们转而赏月,那雾海汹涌而过,一浪接一浪,时而云里雾里,时而晴空广阔,仿佛在吞吐明月,我终于明白李白为什么要问青天有月来几时了,月娘行踪确实诡秘。雾海很高,那浪头盖天地而来,颇似诗中所云海上生明月的意境。自然几秒闪过,一片浓雾又飘然而来了。
黄山晴雨变化,奇景明灭,都是瞬间的事,随缘的事。绝景不长露,点到即止,这样才会有冒雨登山,千辛万苦后,夕阳终于好的一霎狂喜。
-2017.8
![](https://img.haomeiwen.com/i7048833/e50717023eacd4c2.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