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争议中的《唐人街探案3》,有个地方值得肯定

争议中的《唐人街探案3》,有个地方值得肯定

作者: 乌鸦火堂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04:24 被阅读0次

    2021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票房一骑绝尘,这个不意外,但豆瓣评分比预期的低,这个还是比较意外。

    其实从个人的角度,这部电影可以看,全片节奏很快,热闹非凡,各种角色登场,还有大场面,倒是非常适合春节档;豆瓣口碑不如预期,也有有所原因,毕竟吊了一年的胃口,大量观众期待的脑洞风暴和猎奇故事并没有出现,难免有些落差感。

    还是对电影展开说说,想到哪里说哪里

    定位是什么

    《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初始定位是什么,你要把其当做是案件故事,那就错了。

    三部电影下来,可以这样说,都是熟悉的味道。疯狂喜剧载体下,巴斯特·基顿式的杂耍动作,荤段子与搞笑台词等等,虽场景从第一部的泰国,直接来到国际大都市的纽约和东京,但角色面对的还是一堆智商欠费二百五小弟,这些都是延续以往的路线,这里不再多说。

    值得提的一点,电影中无论纽约还是东京,这就是“电影思维下的场景呈现”,如何理解这句话?

    其实无论场景如何变化,电影根本没打算还原真正的美国或日本,只是作为一个升级的场景存在,因为就算没有去过纽约东京的朋友也都会知道,现实中这俩城市和人文绝对不是这样,电影里一帮造型别致、举止夸张的各色人物,来到美国就是机车党,来到日本就是忍者相扑,还有动漫二次元。

    非常简单浅显的地域呈现,甚至有点卡通色彩,这样的设置,为的就是取悦大众,呈现出一个简单、且符合电影基调、观众想象中的外国,而不是现实中的外国。

    所以,“热闹”是唐探系列的第一任务,换句话说,“娱乐效果”是唐探最最基础的底色,“全民大众”是唐探的所要面向的阶层。

    但是,这种高调的娱乐和热闹的场面,与严丝合缝的推理和猎奇的案件,二者是有距离感的。

    我们再看一下《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案件设置。

    第一部黄金失窃+密室杀人案,第二部中连环杀人案,第三部密室杀人+限时解密,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唐探从制作到场景再到人物,逐步升级,越来越大,但对案件来说,似乎并没有跟随电影进行体量上的拓展,案卷没有越来越离奇,事件并没有越来越曲折。甚至第三部的案件,还不如第二集的连环案猎奇。

    是案件难以编写?我觉得应该有这方面原因,直白点儿说,本片案件的猎奇性,并没有达到预期。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唐人街探案3》,是一部春节档的电影。

    首先,悬疑推理题材,对于大众来说,其实并不那么友好。

    近几年个人认为最好的悬疑推理电影,就是那部《利刃出鞘》,曲折的案件推导,可称烧脑,不少观众看一遍也没有完全懂。该片即便请来了全明星阵容,最终国内票房也刚刚破2亿,所以那部电影是有门槛的。

    其次,涉及到案件就必然涉及到凶案。

    第一部阴郁的场景和少女思诺最后的眼神,吓坏了不少观众。第二部连环案和最后的xie教氛围也不遑多让,也非常猎奇。甚至连网剧版里,第一个故事也是让观众评价说“吓人”。但第三部的密室案件,真相并不难猜,甚至连血腥的场景也没几个,停尸房段落更是全片最high的地方。

    按照好莱坞评级,本片最多也就是个PG-13,家长辅导级。

    可见,“春节档”这三个字,基本决定这个系列从今到未来的走向。大众级别的定位,实在太重要。别急,还没完。

    “娱乐矛盾”的统一

    但是,一个“春节档”就是电影把案件进行中庸的理由吗,并不是!

    陈思诚是很聪明的,这里要说的“聪明”,单纯的是他对电影内容的把控。以大众层面为前提,需要对案件的受众和逻辑关系进行一个“化繁为简”的设置,同时也要对与大众的故事,进行了“化简为繁”的整合,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却是电影的看点,我觉得《唐人街探案3》这一点是非常高明的。

    唐探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冷静的案件与热闹的娱乐氛围融合,二者互为补充,并没有呈现割裂感。我们举例说明。

    悬疑的建立,是就是案件的回溯,这一点无可厚非,是代入感最强的,本片延续系列的风格,用快节奏的闪回+旁白描述对悬案进行描述,很形象。其实不光是唐探系列,天下同类作品都很多都是这样的模式。

    但随后的推理的需要是沉浸感,让观众进入情节,跟随侦探的视角去寻找蛛丝马迹,这一处是最难的。因为需要调查和推理,需要筛选信息量,此时的节奏必须放慢,也必须要求观众全神贯注。这也是悬疑推理类电影对大众来说的门槛,案件太复杂,观众容易乏味,案件太简单,又觉得没意思。

    《唐人街探案》,从第一部开始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两层案件的穿插描述,而且这两层案件风格不同,一场是冷静的悬疑推理案件,一场热闹的追查案件。

    第一部黄金劫案的热闹属性对比杀人案的冷颤;第二集同样如此,侦探大赛和遗产案热闹非凡,而连环杀人案的则是需要冷静对待。

    《唐人街探案3》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第二部的特征,但比第二部具有一个优势, 那就是进入剧情快,因为第二部平心而论有点承上启下的味道,大量新角色出场,需要建制人设和构架关系,铺垫了不少内容,占据了一定空间。因此第二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拓展格局”。

    而本片则,新角色同样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以老面孔为主,而且该片直接受益于第二部的“拓展格局”,将整个东京变成了侦探的修罗场。

    在这样基础上,本片的双层案件是这样:

    ▶主线任务:接到委托的密室杀人案,走传统的逻辑推理+法庭辩论。

    ▶ Q的任务:反派开上帝视角,如《虎胆龙威3》一样的限时任务,一路狂奔,最后还涉及到秦风洗脱罪名等角度,走的是张扬的路线。

    两层案件一张一弛,互为咬合,整部电影,让观众的情绪是呈现出波动性的。

    此外,还有对角色戏份和合理的分配,这个也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就是不同风格的戏份分配的空间。

    比如密室案件的推导过程,是需要全神贯注的跟随侦探的视角,再加上秦风说案的时候语速很快,这就需要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累。而热闹的场面则是相反,如果连篇都是喧闹和插科打诨,时间一长观众觉得闹腾。

    《唐人街探案3》中,创作者会合理分配合适的时间出现什么内容,并没有一根筋的进行线索查询,也没有一窝蜂的一块折腾。无论是案件推导还是当事人陈词,每当观众即将要觉得乏味的时候,镜头马上切换到另一层面,而每当喧哗场面进行到一定程度,在观众即将觉得闹心之前,马上抽离。

    这就是对戏份空间的合理排布。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两种风格互相交替,全片在正经/搞笑之间切换,每种风格,绝对不会超过5分钟,就连最后法庭戏的陈词,在推导过程,一旁还有着唐仁负责调解气氛。

    可以这样说,《唐人街探案3》把“高调的娱乐和热闹的场面”与“严丝合缝的推理和猎奇的案件”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得非常近。让原本矛盾二者,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且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单凭这一点,很少电影能够做好,这是唐探系列的不可否认的闪光点。

    退一步来说,电影的节奏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转的飞快,所有的推理和追查过程,尽量的形象化。

    比如系列惯用的 “思维殿堂(mind palace)”,把角色推理过程的从2D变成3D,对“十三种密室”层层的画面呈现,跃然于立体画面,演绎了一个十分华丽的记忆检索过程。

    所以的一切,都是为了一部“热闹的春节档电影”做准备,这是陈思诚哪怕延期一年,也要坚守春节档的原因啊。要问以陈思诚为首的创作者团队,能否编撰出更加离奇的案件和故事,这个我们无从知晓,但我可以肯定,创作团队,为了最大化的市场,已经做了一定的妥协。

    毕竟,《唐人街探案》系列,不是超级英雄电影,也不是合家欢动作大片,而让探案作品达到前两者的市场范畴,只能这样。(言外之意,从探案故事的角度,不适合这样的体量,只能最后演变成动作片)。还是那句话,从初始体量上而言,唐探1那种是最合适的,第二集就有点变味,第三集格局更大,只能努力在拉近探案与娱乐化大众之间的距离。

    你可以说电影的案件没达到预期,可以说呈现过于浅显,可用提缺点,但绝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热闹的春节档电影。把一部关于探案的作品做到这种规模的市场和大众级别的,这是电影值得肯定的地方。

    (言外之意,从探案故事的角度,我更喜欢第一部的小格局)。

    你可以说电影的案件没达到预期,可以说呈现过于浅显,但绝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热闹的春节档电影。把一部关于探案的作品做到这种规模的市场和大众级别的娱乐,这是值得肯定的。

    唐探宇宙的转折

    最后提及一点,“唐人街探案电影宇宙”(Detective Chinatown Universe),到了本作中已经正式建立,而角色的明暗对比,已经初见端倪。

    最大的变数,当属刘昊然饰演的秦风。

    从第一部面试说自己想要“完美犯罪”,第二部“你凝望着深渊,深渊也凝望着你”,秦风一直有着黑化的冲动。

    因为,秦风对善恶的理解,或者说他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感性的善恶,而是理性的逻辑和真相。所以这个角色,感觉深不可测,对比第一部中“完美的犯罪”的说辞,第二部中与肖央说的那套理论“凶手就是那条狗”呼应开场,第三部瞬间解开“只切一刀分面包”的的谜题,这个角色到第三部中段,一直在黑暗与正义的边缘游走。

    但在本片结尾,秦风算是正式对Q说了不,是突然的转折吗?当然不是,因为有唐仁这个角色存在。

    王宝强饰演的唐仁,办事浮夸,满嘴跑火车,一看就不是正经人。但是,这个角色,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可以用善的一面去抵消恶的一面。

    正如本片的故事设定一样,最后解救身陷囹圄的秦风,就是唐仁。而这个角色,始终用自己最基本的善良底色,一次又一次的把秦风从黑化的边缘拽了回来。所以这个角色,还真的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的C位存在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片中的所有角色,基本都是一分为二的存在。

    唐仁虽然善良,但不可忽视的就是他一身臭毛病,代表着人性中的部分兽性冲动(看见美女就上);秦风智商高逻辑缜密,但他过于冷漠,随时有着迈向黑暗的另一面。妻夫木聪饰演的野田昊,同样智商高超,但过于高调,托尼贾饰演的杰克贾,名为侦探,但过于冲动。

    就像片名“唐人街探案”里,“唐”字里的太极八卦一样,这是系列一直肖央表达的根本。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善恶对立统一,这才是宇宙中的规律。这是我国文化中,道教善恶观的最好体现。

    故事风格一冷一热,角色刻画一善一恶,这是《唐人街探案》系列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唐人街探案3》开场《礼记》中的这句话,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有才能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的都不少,但即品德高尚的人又有才能的人,则不多。而有才能的人,如果身边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互为制约互为促进,这就是最大化的解决了问题。可惜秦风身边的人,品德并不高尚,只是一个有点恶趣味但善良的人。

    而电影中那些踏入黑暗的人,就是最终反派,其实跟正面角色都是一样,他们都是善恶矛盾统一体,且智商超群,只不过他们都踏入的邪恶,因为他们不是秦风,他身边也没有随时“拖后腿”的唐仁。

    明白为什么他是C位了吧。

    彩蛋1,犹大之窗

    唐探3中,涉及到的密室讲义出自《三口棺材》,唐仁开玩笑的那本书《犹大之窗》,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

    卡尔是推理小说黄金时期一位重要作家,和艾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黄金时期三巨头”。他独以密室题材的构思见长,一生共设计出五十余种不同类型的密室,故有“密室推理之王”的美誉。不过这个人,在国内知名度一直要低于阿婆和奎因。

    《唐人街探案2》里,用“奎因手稿”让艾勒里·奎因在国内火了一阵。所以感觉这次应该也能带动一些约翰·狄克森·卡尔在国内的知名度,最起码这两天“犹大之窗”的搜索量陡然上升,书商们乐坏了。

    所以,“唐探”系列这些推理梗,对于推理小说迷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非粉丝的观众来说,真的挺有用,也够唬人了。这就叫“出圈”。而且把探案故事进行大众化娱乐包装,这几年,悬疑小说的粉丝和受众多了很多,这一点是唐探的功劳

    而《犹大之窗》的故事起因大家可以看下:

    吉姆·安士伟第一次去见未来的岳父胡弥。忐忑不安的小伙子接过胡弥递来的威士忌,没想到喝了一口就昏倒在地。醒来后,他发现胡弥已经倒地身亡,胸口插着一支箭,正是原来挂在墙上的一支,箭上只有安士伟的指纹……屋子的房门从里面紧锁,窗户也从里面闩好——于是在这不省人事的十五分钟,安士伟成了案件唯一的疑犯。。。。

    知道为什么秦风要提到这本书了吧,本片中的案件模式,是由此而来。

    彩蛋2,草帽歌

    电影结尾那首歌,不是最后一首,而是庭审那首,音乐响起,直接落泪了。

    这首歌叫做《草帽歌》,由乔山中演唱,是日本电影《人证》里的插曲。歌词出自日本诗人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原是一首儿童诗。

    《人证》,改编自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性的证明》(森村诚一最著名的“证明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一)。电影于1977年10月8日在日本上映,80年代被引进中国,嗯,是年幼的我,记忆里第一次看电影时候哭了。

    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杀害了千里迢迢来寻找自己的儿子,这个故事过于伤感。儿子对母亲的眷恋,母亲失去母爱职责的悲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尾歌声响起,让人心碎的旋律。

    不过《唐人街探案3》,歌曲出现的时候只是借用了孩子对母亲的眷恋而已,与《人证》完全不同。但歌声响起时,承载了太多记忆,依然忍不住落泪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争议中的《唐人街探案3》,有个地方值得肯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ae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