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一位法国哲学家在辩论会上张口结舌、词穷遁走,刚下楼梯却茅塞顿开,想到绝妙应对方法,可惜后知后觉、为时已晚。
哈佛教授 Amy Cuddy 在畅销心理书《正念》开头引用了这个故事,类比自己初出茅庐时的某次窘境。她当时在电梯里偶遇业内宗师,宗师给她机会阐述自己的研究,她过于紧张搞砸。书的前三章定义了正念、讲明了获得正念的契机。紧张会带来挫败感,拘限于挫败感、不能良好疏解的人,往往要面对尴尬的结局。AC 说正念就是专注体验当下,自信不自矜,自持不好斗,而不矫饰不伪装正是自信的前提。够自信、能自处、能沉浸于自我并且认识自我,能带来正念,怎么推己及人?AC 说在于保持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引出他人的正念。正念的碰撞,便是良性的人际互动。
看到这里想起《巴尔的摩教堂上的诗篇》,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能在这首诗里找到对应。还想起里尔克的《秋日》,但要修改一下,没有房屋,就要建造,此刻孤独,就要寻找自我的归属。书的前三章讲了自我寻找、自我认识的必要,但对具体的方法语焉不详,后面的章节倒是讲如何建造。
第四章讲自我矮化的负面情绪。《巴尔的摩教堂上的诗篇》中说「你和树木星星一样是茫茫宇宙的一份子,你有权生活在这里」。实际上很多外人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内心依然自我否定、自我挞伐,认为自己不配站在已经站在的位置。AC 在顶级藤校做到了旁人眼里的「如鱼得水」,但自我感觉如芒刺在背,过度自省、自我否定、自我挞伐。AC 举了一个同样自我矮化的大神:尼尔盖曼。自我矮化如何消弭?AC 说一次性清除所有的自我否定不切实际,要像打地鼠一样,一点一点克服,持久战(第十章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深化)。
第六到十一章介绍了克服负面情绪、获得正念的微观战术和宏观战略,战术的精华(放弃抱胸等防御性的肢体语言、使用有力的肢体语言)、战略的核心,AC 都已经呈现在自己的 TED 演讲当中。过度自疑是心魔、敌人,敌强我弱之时,避锐击惰,在对「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战略的坚持中等待敌我势力的此消彼长。
自我寻找、自我认识需要智慧,胼手胝足架构起对抗负面情绪的堡垒需要勇气。尼尔盖曼在写《美国众神》时经常自疑,他怀疑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怎么能讲好一个美国故事。他书里来自北欧神话的神奥丁和索尔,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勇气。奥丁用一只眼睛换取智慧之井瓢饮,运用智慧去取舍、获得更大的智慧。索尔锤击巨人失败,但他勇于用失败自我激励以投入更大的战斗。
2012Amy Cuddy- 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 - 腾讯视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