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幼儿发展心理】辛苦六年,幸福一生

【幼儿发展心理】辛苦六年,幸福一生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2-12-12 10:40 被阅读0次

    在民间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七岁看大”,说的是早年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有智慧的经验,不管是心理动力领域的客体关系理论,又或者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都通过现象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点。

    自发的心智发展和专注力形成

    儿童6岁以前的养育,我们历来觉得非常重要。因为要给予的照顾是空前的,而且要有方法。但这都是值得的,因为这6年的付出,换来的是一个孩子未来幸福的、自我驱动的生命,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价值。

    比如,我们认为3岁以前的婴儿要即时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她哭了要喝奶,那么妈妈就立即给他喝奶,而且越即时越好。

    以前有一段时间,盛行一种说法,叫“科学养育法”,说是要定时定点地喂小孩喝奶。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惨无人道。

    小孩这个阶段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他感觉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和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其实就是他的“自我”还没有分化出来,还是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

    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给他即时的满足,那么他就会感觉妈妈是坏的,这是世界是可怕的。长大以后,潜意识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攻击性,在经过投射以后,就会非常害怕别人伤害自己。

    所以,即便有再多的所谓“科学养育”,也首先要相信妈妈的直觉。

    六岁以前,儿童的心智快速发展,你不知不觉间就会突然发现,他怎么又学会了一个新的东西。

    这个阶段我们叫“吸收性心智”。

    儿童会在某一段时期对一个东西特别感兴趣,你不用去引导,他就会“钻研”很久,这就是“敏感期”。

    正常的儿童,6岁以前就是一个敏感期接着一个敏感期的出现,而且这个东西会自然消退,如果过了,就一辈子都没有那个机会再经历。

    在敏感期,儿童其实是在“精神胚胎”或者说是基因的驱动下,去练习自己的身体、练习生存需要的各项能力。

    比如,儿童会把手、脚,以及任何他可以拿得到的东西往嘴里送,这是他在用嘴巴来认识他的身体、认识世界;儿童会把抽屉的东西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放进去,反复玩很久,成人看不出这其中的奥秘,其实他是在感受空间概念...

    如果在六岁以前,儿童可以完整地经历各个敏感期,没有被打断或干扰,那么他的各项能力都会发展的很好。

    更会形成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 专注力。

    很多我们认为“好动”的孩子,其实就是他的自发活动遭到了破坏,慢慢也就失去了发展目标,于是这个看看,那个玩玩,但就是不会对一个东西长久地专注。

    创造力的起源

    再说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在现在似乎越来越能创造价值,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但我可以明确的说,这两种能力就是儿童在“精神胚胎”的驱动下自己发展出来的,完全无法后天培养。

    拿创造力来说。

    当我们在说创造力的时候,说的是对事物特别的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好像才会富有创造性。其实不是,有创造性的人是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孙瑞雪)

    创造力包含创造动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动力源自“母婴间隙”,也就是妈妈(主要养育者)要和孩子之间是有一定的间隔,那么孩子就得以发展出创造的动力。

    那种控制很严,无微不至,父母把该做不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一般很难发展出创造的动力。客体关系理论提出“60分妈妈”,也就是要做到基本合格,给孩子留出一些空间让他自己满足自己。当然,这个空隙也不能太大,太大就造成创伤了。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那些人,童年生活一般都不太幸福,甚至有点创伤;或者比较自由,也就是抚养者不怎么管,这就给他们留出了空隙,发展出了动力,自己满足自己,这就是创造力的原始驱动力。

    比如乔布斯,他早年被亲生父母抛弃,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在我们看来就是“母婴间隙”有,但过大了,不过乔布斯很幸运,他遇到了对他关爱而且宽容的养父母,这就使得他的创伤变得可以控制,于是他能基本正常生活,也可以保持巨大的创造动力。

    第二个是创造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敏感期到来的时候,父母没有去打断、干扰这个过程,那么,儿童的创造力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当然,在大多数现实情况下,父母会由于对儿童安全的担心,在不知不觉当中破坏儿童的自发行动;也有更多的情况,是父母本身的人格发展水平不高,内心还有大量的恐惧、焦虑和内心冲突没有解决,这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自己没有安全感,就会特别害怕孩子出事,但这是成人自己的恐惧没有被很好的管理和控制,就会处处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他受什么伤。

    比如,之前提到的,1岁以前的儿童特别喜欢把东西都往嘴里送,其实他只是感受,多半不会真的吃下去,但这会让很多家长非常害怕,万一真的吃下去怎么办,于是就会阻止儿童的探索行动,理由也确实非常站得住脚,但其实只是成人自己的安全感还不够,恐惧没有得到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其实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在6岁以前的儿童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展。反而是那些不怎么被管束的孩子,会具有天然的创造力,这是基因本身赋予人的潜能,成人去阻断,他就停止发展了。

    父母自己的人格发展

    总体来看,在六岁以前,父母要付出巨大心血去养育,但是说难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尊重儿童“敏感期”的自发活动,给予足够的关爱,儿童的发展就会一片光明。

    其实,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的东西,在成人眼里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儿,花不了多少钱,但对他们的成长,却是价值连城。

    主要的问题,多半还是在于家长自己的人格没那么完整,或者说没那么健康,当自己的心智还是小孩,就会把小孩的很多行为当成是无理取闹,父母自己要“取胜”,结果就会一团糟。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是否获得很好的发展,人格是否健康,取决于父母自己的人格发展水平,和父母怎么做关系不大。

    所以,要想培养一个健康、有潜力的孩子,自己也要和孩子一样,一起成长,这也是人后半生为数不多的自我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幼儿发展心理】辛苦六年,幸福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bx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