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用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一种思维的局限,即用扭曲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in the box),进而造成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本书不厚,层次非常清晰,语言简单易懂,全书读下来几乎没有生词。美国同事用了两小时就读完了全书,我断断续续差不多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才看完。
1、本书的理念和层次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盒子的现象,为什么对待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作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别人寻找座位时,有些人会主动把身边的空位让出来,但也有人会故意在座位上放一些东西,不希望别人坐到自己旁边的空位。造成这种区别的最根本原因,是把别人看做物(Object)还是人(People)。
第二部分介绍盒子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会进入盒子。这个原因是自我背叛(Self-betrayal)。比方说,本来自己应该去帮助他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这样做。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有合理的解释(Justify),需要寻找各种理由,自己太忙了,太累了,已经牺牲很多……而对方却太懒惰,不够聪明,不值得帮助……一旦发生自我背叛,就进入了盒子,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也无法正确的做出选择和决定。
至于发生自我背叛的原因,有很多,压力、资源有限、劳累、自私、自我中心等等。事实上,自我背叛时刻都在发生,套用一句俗话,就是看自己是否追随了内心。背叛了内心,就不得不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歪曲事实,把别人物化。这种行为会伤害到对方,往往导致对方也进入盒子。只要进入盒子,后续有再多的沟通往往也是无效。
第三部分是谈如何才能跳出盒子。当意识到自我背叛和物化他人的那一刹那,自己已经跳出了盒子。跳出盒子未必意味着一定会做有利于他人的选择,这其实也并不必要。跳出盒子的最大受益是可以客观的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而不会因为一些原因扭曲事实,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
跳出盒子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某件事情上跳出来了,很可能在下一刻又进去了。这很正常,也并不要紧,只要每次进入盒子时能及时警觉,及时跳出即可。
2、读书分享会
同事安排了一个关于这本书的读书分享会。确定了时间之后,提前1周,发出了Pre-Work,要求大家每个人准备好一个分享的事例。
讨论会上,第一步是重温了全书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说in the box, out of the box, self-deception, self-betrayal……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确保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的理解一致。
第二步是事例分享。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享self-betrayal的案例,自己当时是如何考虑的,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对于整件事情,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如何。有工作中的,也有生活中的,分享的好处是,一方面对于书中的概念认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第三步是深入挖掘,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发生自我背叛,进而进入到盒子?我们是在盒子中吗?结合现实来考虑,大家发现往往是在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容易进入盒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诱发因素,没有人能保证永远不进入盒子,了解到触发的原因,可以尽量避免它的发生。
最后一步是行动计划,如何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书中的各种理念以及方法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这一步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读完一本书,却没有任何的改变,这本书也就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这个环节中,大家都在仔细思考和挖掘,是一个重新自我认识和发现的时刻。
总体来说,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反省和思考。一旦发生问题,大家总是在说沟通不够。事实上,如果有人在盒子中,沟通再多也很难发生效果,因为事实被思维和观念加以了扭曲,双方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跳出盒子,很多矛盾和问题或许迎刃而解,自己也能用更好的心态面对真实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