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秋天,又教《秋天的怀念》。总觉得面对史铁生这篇充满悔意和感恩之情散文,如果不写点什么就过不去内心的那道坎。
这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经典就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或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秋天的怀念》通篇平实质朴,读过一遍之后,似乎没有在读者心里留下任何涟漪。然而莫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而立之年的史铁生在回忆母亲时却是满目疮痍,满怀凄测的。读这样的文章,谁的心情不会潮湿而庄重?谁不会渴望与作者有更加贴近的交流呢?
然而一群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越来越在宠溺中长大,他们只知接受,不懂付出。读着史铁生用泪水和血水写出来的文字,有的人还在窃笑。我没有权利责备孩子们,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共鸣,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带进文字里,去寻觅一个用情来写作的史铁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情。因为我越来越觉得最后的语文就是情感的触动和心灵的点燃。如果教完《秋天的怀念》能让学生们萌生一丝一毫的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悔过之意,我想我就对得起逝去的史铁生和他那九泉之下的老母亲了吧。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治疗一再陷入困境时,她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感受到儿子心里的苦闷时,明明担心得坐卧难宁,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偶然得知儿子想学写作时,她说:“那就好好写吧。”然而,更多的时候,她拼尽全力掩饰自己的情绪,面对血气方刚又绝望得几近崩溃的儿子,不敢询问,不敢要求,不敢靠近,不敢远离,只是一天天地在痛苦与惊恐中祈求着、煎熬着、等待着。
《诗经》有言:“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直到死别,史铁生才惊觉:“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如一双瘦弱却有力的手,顽强地托举起滑下人生低谷的儿子,使他终于能够抬起头来坦然地直面痛苦:“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被命运打击却依旧感激命运,这是史铁生从苦难中参悟的人生哲学。
此时的史铁生,永远地丧失了行动能力,却拥有了一颗奔腾不息的年轻心灵。因为母爱的扶持,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