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历史是复杂的。孙和袁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形象。
孙让位于袁,他是甘心的吗?
1911年12月17日中国的对抗势力在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革命党人一方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凯政府一方的代表是唐绍仪,但这次会议并没有就中国未来的政体应为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一事未能达成一致。
12月25日,被在南京召开的临时国民大会17省代表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他给袁发了一封抚慰性的电报,借以告知自己仍有可能让出大总统的位子。可袁却借口尚未决定是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政体这一原则性的问题而加以拒绝。孙答复说,如果人民由此可免受一场新的南北间内战之苦,他愿意为袁世凯放弃大总统一职。
事实上,孙先生让位于袁世凯并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流血牺牲,而是另有考虑。
中华民国一成立,就存在很大的经费问题,连北伐都无力维持下去。而拥有实力的都督,比如黎元洪、谭延闿等人,也只是表面上表示积极支持,实际上却等着看好戏。此时,胡汉民表示,还是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推翻清朝,比较靠谱。汪精卫甚至说,这时候应该找袁世凯谈判,如果袁世凯愿意停战,可以考虑让他来当大总统......而且各国公使们,都支持袁。此种情势下,孙中山决定顺水推舟。
另外,让位只是孙一人让位,革命党人的人员和力量还在。孙是寄希望于通过临时约法来约束袁的权力(在袁上台之后,在政治体制方面由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
袁历来是一个实权人物,那种力求将他架空的内阁制和虚君制都是他无法接受的。
知道
袁世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我的答案是,他至少是一个有志向、有作为的枭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枭雄。袁像谁?
首先,他有点像曹操,站在清廷的角度来看,他真的是明为清相、实为清贼,是他断送了大清的国运。
其次,他的隐忍像司马懿。光绪、慈禧相继离世后,载沣上台。载沣是光绪的异母弟,由于袁是光绪的死敌,载沣对袁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把袁大头一撸到底,让其回老家养病。
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载沣想平叛,却无奈调动不了北洋军,又想请袁出山。袁世凯待价而沽,最后要来了他想要的一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袁隐忍、能屈能伸的一面。
此外,他还像后粱帝朱温。袁有点像曹操,但曹操并没有逼皇帝退位。历史上,朱温却凭借军权一直做到丞相,最后取皇帝而代之。如果要问袁世凯的内心,他的最大志向恐怕一直都是“打倒皇帝当皇帝”。
就他的立场而言,他一定是赞同君主立宪、而不赞同共和的。他之所以发表通电宣布赞成民主共和,以致最终成为大总统。那都是孙文以及革命派逼出来的。
因此,就算他最后当了皇帝,他都不忘了把年号定为“洪宪”。他虽只当了83天皇帝,但他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你能说他是失败者吗?
客观地说,他为什么要至死都当皇帝,是环境和文化决定了这一点。他没有受到西方教育,只知道君权神授,这是环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文化。
袁世凯不是伪君子,他最终对得起他的内心。他虽然谈不上是忠臣,但如果不是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想他这个皇帝可以当很久。
袁世凯这样的人物,要是能顺势而为,就能成为一代英雄,流芳百世;如果他逆势而动,难免不会功败垂成,遗臭万年。千秋功罪,岂不在一念之间?
历史就是一个万花筒,后世的人很难完全还原历史真相,只不够根据当代的需要描绘成某个样子罢了。即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