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的七月份,随着江南一带酷暑天气的到来,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对大清王朝的“再造之恩”,使他跻身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曾国藩除了拥有平定太平天国的军功,以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政绩,他还是一名“教育专家”。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曾氏家族延续了八代辉煌,后世子孙,皆为人中龙凤。
比如,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俄国人手里夺回了大片中国的土地,是对近代中国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一百位以后的学者。在他的孙子当中,长孙曾广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对诗歌和数学都颇有造诣;次孙曾广铨,当过驻朝鲜和德国的大使,以及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小孙子曾广植,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在曾孙这一辈儿,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权是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桓,则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此外,他的后代中,还有著名女考古学家、曾经当过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朴、著名画家曾厚熙,等等。
为什么曾家出了这么多人才?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如何教育他的子孙后代的呢?
其实啊,曾国藩有一个“教子六项”的教子秘诀,这个秘诀,一共由六个字构成,分别是:“勤、孝、俭、仁、恒、谦”,分别对应的含义是:勤奋、孝顺、节俭、仁义、有恒心,以及谦虚。
在这“教子六项”当中,“勤”字最为关键。曾国藩这样解释这个“勤”:“勤有五解,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说白了,就是言行举止和所思所想,都要尽可能地勤奋。
曾国藩反对子孙后代买田、置屋、积钱,在他看来,“做官发财可耻”,把做官得来的金银财宝用来置办田产、房产,或者直接留给子孙,更是“可羞可恨”。他认为,子孙如果是贤才,那不用靠父辈遗产也能自立。子孙们如果是不肖子孙,那给他多留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份孽。因此曾国藩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相反,他却认为“勤劳”才能致富之本。
为了给自己的子侄们做好表率,曾国藩在京城任官时,多次购买北方的大白菜、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带回家后自己栽种,并把自己的栽培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家中的其他成员。为了不让子侄们从小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其子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一一为之”。他甚至还时时告诫子侄要戒骄戒躁,家里的男丁出门必须走路,不许坐轿或骑马;而家里的女丁,不论多大岁数,都要从事纺纱织布、养鱼养猪的繁重工作。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正是在曾国藩的这番教导下,他的后代子孙们,大都不怕吃苦,在学业上也多有建树。而且,由于曾国藩不建议子孙后代置办家产,所以,这些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再拿这个“谦”字来说,曾国藩认为:“古来成大事者,一共有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所以,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能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有一次,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乘船去金陵看望他,曾国藩提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叮嘱他在这一路上,千万不要挂曾家的大帅旗;千万不要惊动地方长官。同治三年七月,长子曾纪泽赴长沙参加那一年的科举考试,曾国藩又告诫他,不许在考官面前摆架子、亮身份,也“不可送条子”,不可走考官的后门。
在曾国藩看来,利用自己家里的特权,过于招摇,容易滋生自满、自大的态度,这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归根结底,只有谦虚,才能让人更好地成长。
众所周知,曾国藩信奉的是儒家。有人评价说,如果按照儒家思想中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标准来考察一个人,那么,从古至今,只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另半个就是清末的曾国藩。
把曾国藩和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足以看出,曾国藩在儒学方面的造诣是比较深的,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所以,曾国藩的育儿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式”教育。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美德式”教育,已经落伍了、不适用了,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从古至今,对中国人来说,生活方式在变化,行为习惯在变化,想法和思想也在变化,但是,那些传统美德,实际上却并始终没有变化。比如,“勤、孝、俭、仁、恒、谦”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没有过时。
那么,我们要怎样运用曾国藩的“美德式”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以“勤”和“俭”为突破口,培养孩子的自律、独立能力。
大家想一下:什么样子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立足未来呢?他一定得首先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因为只有勤劳、勤奋的孩子,才会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在事业上百折不挠地奋斗。“勤”字虽然简单,可是却代表着一种自律的力量,掌握了这种力量,孩子才能保持进步。
那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守住自己或者父辈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和财富呢?是节俭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来得快,但如果你要挥霍的话,财富去得也快。但是,当一个孩子知道节俭的时候,知道钱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能保住自己或者父辈刻苦勤奋所创造的基业。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勤劳”和“俭朴”能力。比如,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房间、收纳物品、打扫卫生。有条件的还可以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如何亲手耕种,如何收获果实。这些年来,很多年轻父母正是在践行“勤俭养儿”,比如我们熟悉的郭晶晶和霍启刚夫妇,郭晶晶,是奥运会冠军,被誉为“跳水女皇”;霍启刚是霍英东的长孙,家族身价超过百亿。按一般人的看法,他们的孩子会被娇生惯养。,但他俩却奉行平民教育,带孩子做饭、洗车,假期还会到乡下的水稻田里插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霍启刚,在中学就能以全A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了。
其次是,我们还要注重孩子的“孝”和“仁”,培养孩子的品德。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反反复复强调的“孝道”,在今天还适用吗?孝道至今还不过时,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符合人伦,更符合人性。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孝道,教会孩子如何孝顺,不仅是在让他成为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的人。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仁”,让孩子在社会上知道什么是仁义,这也会加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其他人的宽容。
父母在生活中不仅仅要强调这两个概念,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如何尊敬父母,如何用仁义来对待身边的朋友和陌生人。
2013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从自己实验室偷来药品,毒死了室友。林森浩从小成绩优异,一路保送名校,因此,有人为林森浩求情,林森浩本人事后也表示悔过,但一审、二审、终审都坚决地判了死刑。林森浩的悲剧,一是在于个性偏执,被他毒杀的室友,也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同学,只因日常琐事,就被林森浩无情毒杀;二是在于”知法犯法“,身为医学生,把本应用于救死扶伤的专业知识用在了邪道上,最终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缺乏道德观和同情心的人,能力越是高强,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就可能更大。试想,如果林森浩的父母,在学业、成就以外,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这场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最后,要想保住孩子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还必须教会孩子“谦”和“恒”。
当孩子懂得如何谦虚的时候,即便他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也不会因此骄傲自大,从而得罪别人,或者从高处摔下来。当孩子懂得如何持之以恒的时候,即便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遇到了坎坷和不顺,他也能持之以恒,不轻易言弃。
总的来说,由于是“美德式”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精神和品性,所以,一方面,父母要时常告诫孩子,学会这些品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亲身行动,把这些美德注入到孩子的灵魂当中。
就拿曾国藩本人来说,他多次在给兄弟和子侄们的书信中强调,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看、读、写、作,四者逐日不成缺一”。看,就是观察社会;读,就是读书;写,就是写心得;作,就是撰写文章。如果用现代人的表达来理解这几个字,那么“看”和“读”就是输入,“写”和“作”是思考的过程,就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曾国藩坚持了几十年,即便是在镇压太平军时期,他仍然要在晚上读书写作。1871年,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他仍然在坚持读书。他推崇一个“恒”字,他也用一生在践行这个“恒”字,给子孙后代言传身教。
所以,当孩子懂得了这些传统美德,把这些传统美德注入灵魂,并且愿意在实践中去坚持使用这些基本原则时,他们也会像曾国藩的子孙后代那样,即便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精英和专家。
结合曾国藩教育子孙后代的经验,提出了“美德式”教育的概念。在当代社会,家长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不讲规矩、性格和情绪都不稳定。学完今天这节课,也许大家可以试着,尽可能地把“勤、孝、俭、仁、恒、谦”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注入到孩子的灵魂当中,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也许,这样孩子的身心会更加健康、健全。
曾国藩说过,“志患不立,成患不坚”。美德式教育,既能帮助孩子立志,也能帮助孩子持之以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