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叫“措大”?词典里解释为: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代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一说衣冠俨然,黎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验,比于醋而更验,故谓之焉。或云:往有士人,贫居新郑之郊,以驴负醋,巡邑而卖,复落魄不调。邑人指其醋驮而号之。新郑多衣冠所居,因总被斯号。亦云:郑有醋沟,士流多居。其州沟之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愚以为四说皆非也。醋,宜作‘措’,正言其能举措大事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醋大”作为士流之代称,真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士农工商均系古代正当而体面的职业对不?这么一来,在四种最基本的职业里居首位(即大)的“士”前面冷不丁来一个俗世不过的“醋”,也未免怪诞了一点了吧?故而此说存疑。另一说道是:士流也就是读书人,道貌岸然,一般的草民百姓望之而自卑,唐突之必自讨难看,比尝醋还效验,故而为“醋大”。第三种说法是,在郑的郊区,曾有落魄的读书人麇集,常常以驴驮醋,沿街叫卖,其穷酸样子看上去早已不复过去的士流范儿,于是,“醋驮”二字渐渐被呼为“醋大”。第四种说法跟此差不多,郑的郊区有一条醋沟,宦族士流多聚于此,尤其醋沟东岸,世家大族更加集中。那谁是老大呢?简单论官世地位呗,谁最显赫谁就是老大,简称之为“醋大(即醋沟之老大)”。而我觉得,上述四种说法,全都难逃牵强附会之嫌,不足取。所谓“醋大”,应该由“措大”转音而来。“措大”者, 能举措大事也。
看来,“措(醋)大”这一古词不仅令现代人挠头,连一千多年前的唐人也弄不清其来历和本意。来历不清,本意含糊,正确使用也就不大可能了。窃以为,上述李匡乂对“醋大”的反驳是有道理的,纠正为“措大”也没问题,可解释为“能举措大事”,则未免重蹈覆辙,望文生义了。很简单,“举措大事”能简称为“措大”,那“安排后事”能否简称为“安后”?“志愿加入”能简称为“志加”吗?显然不能。其次,现在也好,唐代之前也罢,“措大”多以贬义出现。以褒意出现理解为“举措大事”还算凑合的话,那以贬义出现呢,又怎么解释?其三,“举措大事”系一个动宾结构短语,基本属动词谓语的范畴,而实际出现多作名词,如唐张鷟《朝野佥载》:“江陵号衣冠薮泽,人言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鲗鱼(江陵这个地方号称衣冠薮泽,簪缨朱门多在此集中,世俗传言琵琶(欢场女子手里的吃饭家伙儿)比饭锅还多,读书人比鲗鱼还多)”,又该如何解释,跟“举措大事”有关系吗?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太祖曰:‘安得宰相如桑维翰者,与之谋乎?’普对曰:‘使维翰在,陛下亦不用,盖维翰爱钱。’太祖曰:‘苟用其长,亦当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此段记载的意思是:宋太祖说:“假如现在处宰相位置的不是你而是后晋的桑维翰(此人石敬瑭灭后唐立下汗马功劳,两度出任后晋宰相),你能与他共事吗?”赵普答:“假使桑维翰在,圣上你也不会任用此人的,因为其太爱钱(因此也就不存在我与其共事的可能)。”太祖说:“人都是有缺点的,用其长处,就要认其短处。再说了,钻钱眼也是个“好事”,钱好办,给他十万贯,一屋子盛不下,他就不在钱上打转了,穷措大嘛。”
此处的“措大”含义为:一,作名词,贬义。二,有些能耐,但缺点也明显,比如见钱眼开。
类似的用法还有: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摺:“读书的功名须奋发,得志呵做高官,不得志呵为措大。”清青城子《志异续编·陈自明》:“酸措大正气逼人,妾不愿近。”
现代文人郁达夫在其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里也提供了一例:“还有天才、学问等也是空的,不过是穷措大在那里吓人的傲语。”
窃以为,郁达夫实际在此趁机解释了该词语。措大(也作穷措大,不作醋大):有些学识和能耐(以读书人为多),但未得志,生活拮据,甚至有几分寒酸,但又自负自傲,眼中无人,脾性不合时宜。
此外,眼下也有人将来“措大”做动词用:如:“本以为胜券在握,煮熟的鸭子跑不了啦,不料一措大,结果鸡飞蛋打,人财两空。”意思为: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窃以为,此用法也应该得到认可。
网友评论